煤尘危害防治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煤尘危害防治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1

煤矿粉尘是危害煤矿安全的一种重大灾难,也是危害矿工生命安全的一项灾难,实时检测矿井下粉尘的浓度就成为煤矿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1煤矿生产中粉尘的产生与分类

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为煤矿粉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它是在矿井生产如钻眼、爆破、切割、装载、落煤及运输和提升过程中,因煤岩被破碎而产生的。不同的矿井由于煤、岩地质条件和物理性质及采掘方法、作业方式、通风状况和机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尘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矿井里,产尘的多少也因地因时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般来说,在现有防尘技术措施的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浮游粉尘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5%-10%;其他作业点占2%-5%,各作业点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尘的生成量也将增大。

2粉尘的危害

如果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就可能患尘肺病。煤矿生产中,尘肺病因吸入粉尘成分不同,可造成三种主要病症。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尘肺病是矽肺病,患者多集中于长期从事掘进线上的工人;吸入煤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称为煤矽肺病,患者多为掘进和采煤混合工种的工人;第三类是长期吸入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医学称煤肺病,患者为长期从事采煤工作的工人。三种主要职业病的患因,都是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所致,是一种严重的矿工职业病,工人一旦患病,当今的医学水平还很难彻底治愈。又因发病缓慢,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患病的主体对象,从事采掘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现象十分突出,个人的防护意识差,对防尘设施和个人防尘劳动保护用品弃而不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总以为是个人的身体和本人的事,如:掘进线打干眼、采煤线落煤防尘设施、各转载点喷洒水装置、个人的防护用品极少正常坚持使用,日复一日,待身体有问题了才知道其利害关系。实际上尘肺病引起矿工致残和死亡的人数,在国内外都十分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矿山企业累计已发生尘肺病近七十余万例,死亡人数突破二十余万,居各类职业病之首,国营煤矿每年尘肺病死亡人数已大大超过工伤死亡人数,目前每年新增尘肺病上万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矿山职业病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公害,严重制约着我国采矿工业的健康发展,矿山事故和职业病已造成家庭、社会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我国煤矿工人工种变化较大,长期从事单一工种的很少。因此,煤矿尘肺中煤矽肺比重较大,据卫生和科研部门统计。约占尘肺总人数的70%-80%;矽肺约占20%-30%;煤肺约占5%-10%。医学工作者通过对尘肺死者的解剖,认为2μm以下的粉尘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从肺内空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各种粒径的粉尘在人体呼吸系统内滞留的模式。大于10μm的尘粒大部分被阻流于鼻腔和咽喉部位,随鼻涕和痰液排出体外;2-10μm的尘粒大部分阻留在上呼吸道,借助于呼吸道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和粘膜上的纤毛运动,送至喉部排出体外;小于2μm的粉尘随呼吸气流进入肺内,由肺泡的清除作用加以处理排出体外,通过上述三种清除方式,将进入体内的97%至98%左右的尘粒排出体外,残留在肺内的粉尘只是吸入粉尘量的2%至3%。人体虽然有良好的防御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仍可引起尘肺病。尤其残留在肺泡内的硅尘粒能形成硅酸胶毒,可以杀死肺泡而留在组织内形成纤维病变。开始呈现网状,尔后,肺泡逐渐减少而变成粗网,接着便在粗网网眼间出现结节,许多结节逐渐融合成团块,形成尘肺癌变。

尘肺病按病情发展程度分为三期:

第一期:重体力劳动时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轻度干咳。

第二期:中等体力劳动或平常工作时感觉呼吸困难,胸痛、干咳或带痰咳嗽。

第三期:做一般的工作,甚至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连续带痰咳嗽,行动困难等症状。

影响尘肺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含:①矿尘成分。矿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②矿尘的粒度。尘粒越微细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尘粒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大。③矿尘的浓度。空气中含有的矿尘浓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矿尘量就越多,越易得病。④接触矿尘的作业时间。从事井下作业的工龄越长,吸入的粉尘量越多,就越易患尘肺病。根据我国煤矿的统计,矽肺病的发病工龄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至5年发病者;一般在20至30年接触龄之间。⑤矿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卫生条件。体质较弱,个人卫生较差又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矿工更易患尘肺病。

尘肺病的发病率原因还有很多,除上述几类直接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相当多的地方和矿山企业未得到落实,重视度不高,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一些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差,特别是采掘一线的职工,因用工制度改革,90%是轮换工、协议工,流动性较大,难以控制,他们纪律性差,又活动在第一线,发生违章造成伤害的大部分是这些人。乡镇煤矿从业人员多为放下锄头,戴上矿灯就下井挖煤,随意性强,缺少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

(3)安全装备水平低,欠账多,缺少应有的抗灾能力,矿山安全设备的资金紧张,虽然产量上去了,安全设备却没跟上。

(4)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乱采滥挖,不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职业病伤害也急剧上升,尤其是乡镇煤矿,多数矿井不具备综合防尘的安全设施及管理条件。

3综合防尘的措施

预防尘肺病和煤尘爆炸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使其符合《规程》规定的标准,为此采取综合防尘措施主要本着“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治理方案进行防范工作。其中技术革新是根本,风、水、护、管是重点。

所谓“革”就是采取技术革新的方式从产生粉尘迎头上根本性解决粉尘的生成过程。近年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在煤矿行业中逐渐重视,从采掘工艺流程、采掘作业环境、个人防护设备设施都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改造和更新了生产设备设施,随着机械化的进一步提高,工人直接接触粉尘的机率慢慢减少,粉尘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

所谓“风”和“水”,就是以“水”为主、以“风”为辅,采取洒水降尘和通风排尘与净化风流多种措施降尘除尘的粉尘防治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①湿式凿岩

系指在岩巷掘进过程中,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送入孔底,湿润并冲洗炮眼中的粉尘,使其在炮眼中变成浆液排出炮眼。这样能使绝大部分粉尘被控制在炮眼中。采用湿式打眼后,粉尘浓度可由打干眼时的500-1400mg/m3降至4-10mg/m3,降尘率可达90%-98%。因此,湿式凿岩是凿岩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尘措施,只有在严重缺水地点和遇水膨胀的岩石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用干式打眼并采用干式捕尘器捕尘。

②通风排尘和净化风流

用通风的方式将矿尘稀释并排出,是降低井下矿尘浓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掘进通风管理工作,减少漏风,提高风筒出口风量,合理控制风速。当风速过低时,粗粒矿尘将与空气分离下沉,不被排出。据试验观测,当巷道中风速达到0.15m/s时,5μm以下的矿尘能够悬浮并与空气均匀混合而随风流排出。《规程》规定:掘进中的岩巷最低风速不得低于0.15m/s,这完全可以满足最低排尘风速的要求。提高排尘风速,粒径稍大的尘粒也能悬浮并排出,同时增强了稀释作用,矿尘浓度也随之降低。风速在增高时,将扬起落尘,使风流中含尘浓度增大,因此《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的最高允许风速为4m/s。

在产尘量高、矿尘比重大、温度比较高的作业地点,可适度增大排尘风速。

通风排尘是合理的风速将掘进工作面所产生的矿尘排出,但应缩小其污染范围。为此,在含尘浓度较高的风流所通过的巷道中设置水幕净化风流。喷雾器的布置应以水幕布满巷道断面为原则,并尽可能靠近尘源,缩小含尘空气的弥漫范围。另一种方式是在产尘巷道中增设水幕,且之间距离以每隔20米为宜,装置保持一头(掘进头)安设三组效果最佳。据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降尘率达98.6%。

③个体防护

在实施上述防尘措施以后,仍有小部分的细微粉尘弥漫于空气中,因此加强个体防尘也是综合防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体防尘的主要用具是防尘口罩,现目前广泛应用的有简易口罩和专用防尘口罩。根据各工作作业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防尘口罩,并坚持正确使用,特别是采掘司机和锚喷工种的工人不能忽视个体防护的作用。

④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预防煤尘爆炸和限制爆炸范围扩大的措施有:减尘与降尘、防止煤尘引燃、抑爆与隔爆等方面。

设法减少生产中煤尘发生量,从而减少井下空气中的煤尘含量是预防煤尘爆炸的根本性措施。上述已做详细分解,另外还必须根据其爆炸特性采取煤层注水、防止煤尘引燃,用机械或人工定期在巷道内撒布惰性岩粉来抑制煤尘爆炸。在矿井的两翼、相邻的采区和相邻的煤层安设岩粉棚或水棚来阻止爆炸后的传播及减少其危害等措施。

篇2:浅谈煤尘危害防治措施

一、概述

煤尘是在煤炭开采、运输、转载、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飞逸到环境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是矿山五大自然灾害之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煤尘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人的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煤尘,就可患尘肺病,尘肺病是目前危害较大的一种矿工职业病;二是煤尘爆炸危害,煤尘爆炸是煤矿的严重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三是污染环境,当前,煤尘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产煤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为最大限度的降低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场所的煤尘浓度,保障全矿井下工人的身心健康和矿井安全生产,就必须采取综合的防尘措施,即对各个环节都采取实施有效的防尘措施。

1、煤尘的产生

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为煤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它是在矿井生产如钻眼、爆破、切割、装载、落煤及运输和提升过程中,因煤岩被破碎而产生的。不同的矿井由于煤、岩地质条件和物理性质及采掘方法、作业方式、通风状况和机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尘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矿井里,产尘的多少也因地因时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般来说,在现有防尘技术措施的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浮游粉尘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占5%~10%;其他作业点占2%~5%,各作业点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尘的生成量也将增大。

2、煤尘的分类

2.1按煤尘粒径划分

1)粗尘

粉尘粒径大于40μm,相当于一般筛分的最小颗粒,在空气中极易沉降。

2)细尘

粒径为10μm~40μm,肉眼可见,在静止空气中作加速沉降。

3)微尘

粒径为0.25μm~10μm,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静止空气中作等速沉降。

4)超微尘

粉径为0.25μm,要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在空气中作扩散运动状。

2.2按煤尘存在状态划分

1)浮游粉尘

悬浮于矿井内空气中的粉尘,简称浮尘。

2)沉积粉尘

从矿内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粉尘,简称落尘。

浮尘和落尘在不同环境下可以互相转化。浮尘在空气中飞扬的时间与尘粒的大小、重量、形式等有关,还与空气的湿度、风速等大气参数有关。

2.3按煤尘粒径组成范围划分

1)全尘(总粉尘)

各种粒经的矿尘之和。

2)呼吸性粉尘

主要指粒径在5μm以下的微细尘粒,它能通过人体上呼吸道进入肺区,导致肺病,对人体危害甚大。

二、煤尘的危害

1、煤尘对人体危害

尘肺病是威胁我国煤矿工人身体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但由于尘肺病发病缓慢,有一定的潜伏期,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实际上,由尘肺病引发的矿工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各类工伤事故伤亡人数的总和。

煤矿尘肺病是煤矿工人在生产中长期吸入大量呼吸性粉尘而引起的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一旦发病很难彻底治愈。按吸入矿尘的成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硅肺病、煤硅肺病和煤肺病3类。硅肺病(矽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岩尘而引起的尘肺病,患者多为长期从事岩巷掘进的矿工;煤硅肺病(煤矽肺)是由于同时吸入煤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患者多为长期从事岩巷掘进和采煤工作的混合工种矿工;煤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煤尘而引起的尘肺病,患者多为长期单一从事煤层采掘工作的矿工。我国煤矿工人工种变动较大,长期固定从事单一工种的很少,因此煤矿尘肺病中煤矽肺病比重最大,约占80%左右,单纯的硅肺、煤肺病较少。上述三种主要职业病的患因,都是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所致,是一种严重的矿工职业病,工人一旦患病,当今的医学水平还很难彻底治愈。

影响尘肺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含:

1)煤尘成分

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

2)煤尘的粒度

尘粒越微细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尘粒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大。

3)煤尘的浓度

空气中含有的煤尘浓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煤尘量就越多,越易得病。

4)接触煤尘的作业时间

从事井下作业的工龄越长,吸入的粉尘量越多,就越易患尘肺病。根据我国煤矿的统计,矽肺病的发病工龄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5年发病者;一般在20~30年接触龄之间。

5)矿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卫生条件

体质较弱,个人卫生较差又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矿工更易患尘肺病。

2、煤尘爆炸的危害

煤尘爆炸产生高温、高压和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又破坏井巷,毁坏设备,伤亡人员,甚至导致整个矿井毁坏,严重地威胁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

2.1煤尘爆炸的原因

煤尘爆炸是空气中氧与煤尘急剧反应的过程。第一步是浮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的被干馏或气化而放出可燃性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燃烧;第三步是煤尘燃烧放出热量,这种热量以分子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落地煤尘,这些煤尘受热分解,跟着燃烧起来,此种过程连续不断的进行,氧化反应越来越快,温度越来越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能发展成煤尘爆炸。

2.2煤尘爆炸的特征

1)形成高温、高压、冲击波

煤尘爆炸火焰温度为1600~1900℃,爆源的温度达到2000℃以上,这是煤尘爆炸得以自动传播的条件之一。在矿井条件下煤尘爆炸的平均理论压力为736KPa,但爆炸压力随着离开爆源距离的延长而跳跃式增大。爆炸过程中如遇障碍物,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连续爆炸时,后一次爆炸的理论压力将是前一次的5~7倍。煤尘爆炸产生的火焰速度可达1120m/s,冲击波速度为2340m/s。

2)煤尘爆炸具有连续性

由于煤尘爆炸具有很高的冲击波速,能将巷道中落尘扬起,甚至使煤体破碎形成新的煤尘,导致新的爆炸,有时可如此反复多次,形成连续爆炸,这是煤尘爆炸的重要特征。

3)煤尘爆炸的感应期

煤尘爆炸也有一个感应期,即煤尘受热分解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所需的时间。根据试验,煤尘爆炸的感应期主要决定于煤的挥发分含量,挥发分越高,感应期越短。

4)产生大量的CO

煤尘爆炸时产生的CO,在灾区气体中浓度可达2%~3%,甚至高达到8%左右,同时爆炸时大量耗氧,氧浓度迅速降低。爆炸事故中受害者的大多数(70%~80%)是由于CO中毒造成的。

2.3煤尘爆炸的条件

煤尘爆炸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必须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存在能引燃煤尘爆炸的高温热源;一定浓度的氧气。

1)煤尘的爆炸性

煤尘具有爆炸性是煤尘爆炸的必要条件,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必须经过试验确定。煤尘爆炸性的鉴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大型煤尘爆炸试验巷道中进行,这种方法比较准确可靠,但工作繁重复杂,所以一般作为标准鉴定用;另一种是在实验室内使用大管状煤尘爆炸性鉴定仪进行,方法简便,目前多采用这种方法。

2)悬浮煤尘的浓度

井下空气中只有悬浮的煤尘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可能引起爆炸,单位体积中能够发生煤尘爆炸的最低或最高煤尘量称为下限和上限浓度。低于下限浓度或高于上限浓度的煤尘都不会发生爆炸。煤尘爆炸的浓度范围与煤的成分、粒度、引火源的种类和温度及度试验条件等有关。一般说来,煤尘爆炸的下限浓度为30~50g/m3,上限浓度为1000~2000g/m3。其中爆炸力最强的浓度范围为300~500g/m3。

3)高温热源

煤尘的引燃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它随着煤尘性质、浓度及试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我国煤尘爆炸的引燃温度在610~1050℃之间,一般为700~800℃。煤尘爆炸的最小点火能为4.5~40MJ。这样的温度条件,几乎一切火源均可达到,如爆破火焰、电气火花、机械摩擦火花、瓦斯燃烧或爆炸、井下火灾等。

4)一定浓度的氧气

煤尘爆炸还必须要具备一定浓度的氧气,要求氧气的浓度不低于18%(体积百分比)。由于矿井的氧气浓度一定大于18%,所以我们在防止煤尘爆炸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这一条件。

2.4可能发生煤尘爆炸的地点

回采工作面及上下顺槽;所有煤巷掘进工作面;集中运输巷、井下皮带运输巷、地面筛选系统,重点部位在机头、机尾和各转载点;地面煤仓、皮带走廊、洗配煤车间;其他产尘较大、清理不及时有煤尘堆积飞扬的巷道等。

3、煤尘对环境的危害

当前,煤尘污染已成为我国产煤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而煤炭发运站在煤炭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煤尘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测算,每装卸1t煤炭可产生煤粉尘3.53~6.41kg,每堆存1t煤每年可产生煤粉尘1.48~2.02kg,不仅给煤炭发运站台周边的大气环境和铁路沿线两侧的房屋建筑、农作物、民用设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也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以及铁路行车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三、煤尘防治措施

1、井下煤尘防治措施

1.1打钻时的防尘

1)湿式凿岩

湿式凿岩的实质,是将压力水经过风钻和钻杆中心孔送到炮眼底部,把岩粉从炮眼中湿润并冲洗出来达到防尘目的。湿式凿岩可使粉尘从1000mg/m3以上降到10mg/m3左右。按供水方式分,有侧式供水和中心供水两种。

2)水电钻凿岩

水电钻主要用在回采和煤巷掘进工作面,亦可以用于软岩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

3)干式捕尘

干式捕尘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区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可分为两种:一是干式孔底捕尘,二是孔口干式捕尘。

1.2掘进工作面除尘

掘进工作面是煤尘生成量大而集中的工作场所,且通风和作业条件相对较差,成为硅肺病危险性最大的地点。岩石掘进工作面的岩尘含游离二氧化硅很高,一般为30%~70%;掘进打眼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可占全尘的80%~90%;锚喷作业的水泥细砂粉尘严重。

掘进工作面的综合除尘措施主要有:设置合理切割参数,截割头内外喷雾;长压短抽通风;附壁风筒向迎头供风;迎头喷水降尘;从集尘器将粉尘抽出进行湿式或干式滤袋除尘。

1.3放炮时的防尘

掘进放炮后的煤尘浓度可超过1000mg/m3,而且几小时后仍然有数十毫克之多,整个巷道都充满浓烟煤尘。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得到理想防尘效果。

1)水袋填塞炮眼

俗称“水炮泥”,其实质是将装满水的塑料袋装填在炮眼内,爆破时水袋被爆碎,并将水压入煤的裂隙和雾化,以达到防尘的目的。

2)水封爆破

水封爆破不仅能降低煤尘的产生量,而且还能减少瓦斯涌出,增加爆破的安全性和提高爆破效果。水封爆破的做法是:将炸药装炮眼内后,孔口密封好,然后向炮眼内注水,再进行爆破。该爆破法可用于煤巷掘进,也可用于回采。

3)喷雾

喷雾是爆破时一种简单易行的降尘措施。喷雾器多为风水联合作用,以压风为主要动力,将低于风压98kPa~196kPa的水喷射出去,使之雾化。它的射程大、雾粒细、喷射面宽、降尘效果好。

4)水幕

掘进工作面放炮时,水幕也是一种降尘与消烟的有效措施。同时,水幕也设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风巷或尘源丰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尘和净化风流。

1.4装煤运输时防尘

装煤时洒水喷雾是常用的防尘方法。

1)人工洒水

总的要求是让爆破下来的煤或岩石充分湿润,不仅要在装运前洒水,随着装运的进行还要经常地洒水,这样可使粉尘浓度降到2mg/m3左右。

2)喷雾洒水

是将压力水通过喷雾器在旋转或冲击作用下,使水流雾化成细散的水滴喷射到空气中。它的作用有:在雾体作用范围内高速流动的水滴与浮尘碰撞接触后,尘粒被湿润,在重力作用下下沉;高速流动的雾体产生负压将其周围的含尘空气吸引到雾体内湿润下沉;将已沉落的尘粒湿润粘结,使之不易飞扬;增加煤的水分,降低煤尘爆炸性。

1.5采掘机防尘

1)选择最佳切割速度

采掘机械的切割参数对产尘量影响甚大。一般采取减少齿数、增大齿距、加大截深和降低切割速度等措施。

2)喷雾洒水

喷雾洒水是采掘机械切割煤体时普遍应用的一种降尘措施。有外喷雾洒水和内喷雾洒水,也可同时并用。

1.6通风除尘

为使工作面和巷道内粉尘浓度保持在允许浓度范围内,还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除尘方法。

1)净化风流

降低进入掘进工作面的新鲜风流中的粉尘浓度,使之不超过0.2mg/m3。一般可在压入式通风的风筒中安装1至2个水喷雾器,对着风流进入方向喷雾,净化进风流的粉尘。

2)加强通风

采煤工作面、掘进中的煤巷、半煤岩巷最低风速不得小于0.25m/s,掘进中的岩巷不得小于0.15m/s,但最大风速均不得超过4m/s,防止粉尘吹扬。

1.7煤尘注水除尘

煤层注水就是通过煤层中的钻孔将水压入尚未采落的煤体中,使水均匀地分布在煤体的无数细微裂隙和孔隙内达到预先湿润的目的,从而减少开采过程的煤尘生成量。这是回采工作面积极有效的防尘措施,降尘率一般在50%~90%。按照注水钻孔的形式,可分为长孔、短孔和深孔三种。按照注水方式又可分为静压注水和动压注水。

1.8个体防护措施

由于煤矿中的吸呼性粉尘对矿工的身体危害很大,因此个体防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常用的个体防护器具有:

1)自吸式防尘口罩

自吸式防尘口罩是靠人体肺部吸气使含尘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而净化的。它分无换气阀和有换气阀两种。

2)送风式防尘口罩

送风式防尘口罩是用微型通风机将含尘空气送至滤料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蛇形管送至口罩内供呼吸之用。

3)压气呼吸器

压气呼吸器为一种隔绝式个体防护用具。它是井下压风管道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消毒和减压后,再经过导管进人口罩内供呼吸用的。其优点是,免除了粉尘的危害,而且呼吸舒畅。缺点是,工作地点需有压风管道,并且每人拖着一根长管子,行动不便。

2、煤尘防爆措施

2.1扫沉积煤尘

积聚在巷道周边、支架及设备上的沉积煤尘要定期清扫。我国煤矿多为人工清扫,洒水后清扫,以防煤尘飞扬,清扫的煤尘要运走。

2.2冲洗沉积煤尘

用水把巷到帮顶和支架上的煤尘清除出去。这种方法能够将沉积煤尘清除得比较干净,而且简单易行,因此在煤矿中长期得到普遍应用。冲洗工作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间隔时间的长短根据煤尘沉积的快慢来决定。

2.3刷浆

对主要巷道和硐室要进行刷浆。刷浆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体积比为1:1.4,用人工或机械喷洒在巷道帮、顶上。其作用是易观察巷道中煤尘沉积情况,同时,还可覆盖和固结已沉积的煤尘,使之不再飞扬。

2.4撒布岩粉

岩粉是惰性粉尘,在巷道周边撒布岩粉,能增加沉积煤尘中的不燃物质,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尘爆炸。但是,岩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尘中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有效地发挥。随着煤尘产生量和煤尘沉积强度的增大,需频繁重复洒布。

2.5粘结沉积煤尘

粘结沉积煤尘就是向巷道周边喷洒粘结液。粘结液主要由湿润剂和吸人盐类组成,它能把已沉积的和陆续沉积的煤尘粘结起来,使其丧失飞扬能力,防止其参与爆炸。

3、地面煤炭转载储运防尘措施

3.1对现有露天储煤场设置高于储煤最大高度2米的挡风抑尘墙,并采用移动喷洒方式,对堆存的煤炭喷洒铁路运输专用的煤尘抑尘剂。有条件的煤炭发运站要建设全封闭储煤筒仓,做到煤炭储存不露天。禁止露天无遮挡、无喷淋等易产生煤尘污染的方式堆存煤炭。

3.2在上站运煤汽车卸车时采取先喷水降尘再卸车的作业方式;有条件的煤炭发运站要采用全密闭皮带式运输及装车不露天作业方式,做到煤炭不落地。逐步淘汰铲车等易产生煤尘污染的煤炭装卸作业方式。

3.3安装固定或移动式煤尘抑尘剂自动喷淋装置,对装车后的煤炭喷洒抑尘剂进行覆盖。

篇3:瓦斯煤尘危害防治措施

煤矿井下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顶板、水、火、瓦斯和煤尘五种,简称“五害”,其中瓦斯、煤尘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瓦斯涌出量逐渐加大,中级地压与瓦斯异常涌出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一通三防”工作的核心仍然是防治瓦斯、煤尘事故。

一、瓦斯、煤尘的形成

瓦斯是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从煤岩体内涌出的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俗称沼气,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而且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对安全生产危害最大。瓦斯的成因有多种假说,多数人认为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伴生的气体产物,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两个阶段(时期),即:从植物遗体到泥炭属于生物造气时期,从褐煤、烟煤直到无烟煤属于煤化变质作用造气时期。第一阶段产生的瓦斯通过渗透和扩散而大部分散失于古大气中,一般不会保存在煤层内。变质年代中,二氧化碳大部分为地下水的流动所吸收而消失;甲烷,由于地层的隆起、侵蚀和断裂以及甲烷本身原因,在其压力与浓度差的驱动下转移和扩散,部分或大部分散失到大气中或转移到围岩内,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在煤层内或在运移途中遇到良好的封闭和存储条件,而形成煤层气田。

煤尘为粉尘,其主要成分是煤,且其中游离状态二氧化碳含量小于10%,是煤矿在生产过程的细小颗粒。在煤矿生产中几乎所有的作业,包括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过程,均能产生矿尘。

但是矿尘的产生量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地质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炭及采煤方法等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在煤矿井下若没有防尘措施,每昼夜产生的煤尘量约等于采煤量的1%左右。

二、瓦斯、煤尘的危害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瓦斯浓度在5%-16%范围内;二是具有一定温度的高温热源,一般沼气的点燃温度为650oc;三是氧浓度,一般在12%以上。瓦斯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生高温高压导致人员伤亡,破坏矿井设备;二是产生co等有害气体,这是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原因。

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甚至引起煤尘爆炸、矿井火灾、冒顶等二次灾害,从而加重了灾害的后果,造成生产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还有些煤层开采到一定深度后,在生产过程中还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煤尘是煤矿生产中的另一大危害。其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起职业病——煤肺病和煤矽肺;另一方面是煤尘能爆炸。煤尘爆炸危害性大,一是煤尘爆炸可放出大量热能,爆炸温度可高达2000oc甚至更高,这样的高温热源,能再次点燃达到一定浓度的煤尘,使其发生爆炸;二是煤尘爆炸时,气温骤升,压力增大,可达0.7~0.8mpa;三是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火焰;四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可达2%~3%,甚至可达8%,而二氧化碳可达10%以上,这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重要原因。煤尘爆炸同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煤尘具有爆炸性,二是空气中浮游煤尘具有一定的浓度,三是存在能点燃煤尘的引火源。

三、瓦斯、煤尘防治技术

抓好矿井通风系统的完善。每个矿井都必须确保矿井通风合理、稳定、可靠,按照矿井通风能力组织生产,坚持“以风定产”,同时消灭不合理的串联风,坚决杜绝瓦斯煤尘的积聚。

首先是狠抓瓦斯煤尘的综合防治。对于瓦斯的防治,要贯彻好“七落实”,一是落实“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杜绝空班漏检;二是落实电工维修电器设备时必须停电和使用瓦斯便携仪检查瓦斯的管理规定;三是落实局部通风的“三专两闭锁”和采掘供电分开,严格控制无计划停电停风,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停电停风造成的瓦斯积聚的次数;四是落实排放瓦斯分级管理的规定;五是落实局部通风管理责任制,局部通风机要指定专人看管,风筒管理符合标准,风筒末端到迎头的距离及风筒出口风量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六是落实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上隅角必须超前回料,超前替棚;七是落实“有掘必透”的原则,减少盲巷的出现。其次防止瓦斯引燃,坚决杜绝一切非生产必须的热源,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必须严加管理和控制。在防尘方面,采掘工作面是粉尘的主要产生地,又是煤尘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有80%的煤尘事故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尘是防尘工作的重点。采掘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煤层注水、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洒水、转载点喷雾、风流净化、巷道冲洗、架下水幕、架间冲洗等。掘进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喷雾、扒装洒水、冲洗巷壁、净化风流、转载点喷雾、巷道冲洗以及个人防护等。各生产单位要按照综合防尘措施的有关规定落实兑现,确保防尘系统的可靠、齐全并保证正常使用。

其次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突出“一通三防”安全监督。经验告诉我们,再完善的制度得不到落实,说安全效果再好也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各级安全管理部门要按照通防管理有关规定,加大对瓦斯、煤尘安全技术措施的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保证措施落实到位。对通风系统不合理、风量不足、有毒有害气体超限、煤尘飞扬堆积、安全设施不健全、有设施不正常使用等情况进行严格检查,严格现场管理,坚决坚持三不生产原则。

四、加强管理,为职工创造安全劳动环境

安全劳动环境内容包括:安全教育管理环境、避免可导致突发性事故和导致慢性职业病的劳动环境等。创造安全环境,追求安全零缺陷,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内涵。我们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是防止重大通防事故的根本保证。根据通风专业的特点,它和煤矿和工种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在全矿范围内,分工种、分阶段、分层次全员全方位的对职工进行经常性地通防知识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通防意识和自觉搞好通防工作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大通防专业的安全设施投入,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领导,就应该把安全生产上升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高度来认识,“花钱”买安全,说白了就是为职工创造安全劳动环境,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产才能有保证,家庭才有稳定,社会才有稳定,生产力才能发展。要让马儿跑,必须要让马儿吃得饱、吃得好。如果今天省下不该省的一点点安全投入,明天就可能为此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事实早已证明。

篇4:煤尘危害与防治措施模版

煤矿粉尘是危害煤矿安全的一种重大灾难,也是危害矿工生命安全的一项灾难,实时检测矿井下粉尘的浓度就成为煤矿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1煤矿生产中粉尘的产生与分类

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为煤矿粉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它是在矿井生产如钻眼、爆破、切割、装载、落煤及运输和提升过程中,因煤岩被破碎而产生的。不同的矿井由于煤、岩地质条件和物理性质及采掘方法、作业方式、通风状况和机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尘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矿井里,产尘的多少也因地因时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般来说,在现有防尘技术措施的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浮游粉尘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5%-10%;其他作业点占2%-5%,各作业点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尘的生成量也将增大。

2粉尘的危害

如果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就可能患尘肺病。煤矿生产中,尘肺病因吸入粉尘成分不同,可造成三种主要病症。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尘肺病是矽肺病,患者多集中于长期从事掘进线上的工人;吸入煤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称为煤矽肺病,患者多为掘进和采煤混合工种的工人;第三类是长期吸入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医学称煤肺病,患者为长期从事采煤工作的工人。三种主要职业病的患因,都是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所致,是一种严重的矿工职业病,工人一旦患病,当今的医学水平还很难彻底治愈。又因发病缓慢,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患病的主体对象,从事采掘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现象十分突出,个人的防护意识差,对防尘设施和个人防尘劳动保护用品弃而不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总以为是个人的身体和本人的事,如:掘进线打干眼、采煤线落煤防尘设施、各转载点喷洒水装置、个人的防护用品极少正常坚持使用,日复一日,待身体有问题了才知道其利害关系。实际上尘肺病引起矿工致残和死亡的人数,在国内外都十分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矿山企业累计已发生尘肺病近七十余万例,死亡人数突破二十余万,居各类职业病之首,国营煤矿每年尘肺病死亡人数已大大超过工伤死亡人数,目前每年新增尘肺病上万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矿山职业病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公害,严重制约着我国采矿工业的健康发展,矿山事故和职业病已造成家庭、社会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我国煤矿工人工种变化较大,长期从事单一工种的很少。因此,煤矿尘肺中煤矽肺比重较大,据卫生和科研部门统计。约占尘肺总人数的70%-80%;矽肺约占20%-30%;煤肺约占5%-10%。医学工作者通过对尘肺死者的解剖,认为2μm以下的粉尘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从肺内空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各种粒径的粉尘在人体呼吸系统内滞留的模式。大于10μm的尘粒大部分被阻流于鼻腔和咽喉部位,随鼻涕和痰液排出体外;2-10μm的尘粒大部分阻留在上呼吸道,借助于呼吸道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和粘膜上的纤毛运动,送至喉部排出体外;小于2μm的粉尘随呼吸气流进入肺内,由肺泡的清除作用加以处理排出体外,通过上述三种清除方式,将进入体内的97%至98%左右的尘粒排出体外,残留在肺内的粉尘只是吸入粉尘量的2%至3%。人体虽然有良好的防御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仍可引起尘肺病。尤其残留在肺泡内的硅尘粒能形成硅酸胶毒,可以杀死肺泡而留在组织内形成纤维病变。开始呈现网状,尔后,肺泡逐渐减少而变成粗网,接着便在粗网网眼间出现结节,许多结节逐渐融合成团块,形成尘肺癌变。

尘肺病按病情发展程度分为三期:

第一期:重体力劳动时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轻度干咳。

第二期:中等体力劳动或平常工作时感觉呼吸困难,胸痛、干咳或带痰咳嗽。

第三期:做一般的工作,甚至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胸痛,连续带痰咳嗽,行动困难等症状。

影响尘肺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含:①矿尘成分。矿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②矿尘的粒度。尘粒越微细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尘粒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大。③矿尘的浓度。空气中含有的矿尘浓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矿尘量就越多,越易得病。④接触矿尘的作业时间。从事井下作业的工龄越长,吸入的粉尘量越多,就越易患尘肺病。根据我国煤矿的统计,矽肺病的发病工龄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至5年发病者;一般在20至30年接触龄之间。⑤矿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卫生条件。体质较弱,个人卫生较差又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矿工更易患尘肺病。

尘肺病的发病率原因还有很多,除上述几类直接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相当多的地方和矿山企业未得到落实,重视度不高,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一些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差,特别是采掘一线的职工,因用工制度改革,90%是轮换工、协议工,流动性较大,难以控制,他们纪律性差,又活动在第一线,发生违章造成伤害的大部分是这些人。乡镇煤矿从业人员多为放下锄头,戴上矿灯就下井挖煤,随意性强,缺少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

(3)安全装备水平低,欠账多,缺少应有的抗灾能力,矿山安全设备的资金紧张,虽然产量上去了,安全设备却没跟上。

(4)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乱采滥挖,不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职业病伤害也急剧上升,尤其是乡镇煤矿,多数矿井不具备综合防尘的安全设施及管理条件。

3综合防尘的措施

预防尘肺病和煤尘爆炸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使其符合《规程》规定的标准,为此采取综合防尘措施主要本着“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治理方案进行防范工作。其中技术革新是根本,风、水、护、管是重点。

所谓“革”就是采取技术革新的方式从产生粉尘迎头上根本性解决粉尘的生成过程。近年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在煤矿行业中逐渐重视,从采掘工艺流程、采掘作业环境、个人防护设备设施都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改造和更新了生产设备设施,随着机械化的进一步提高,工人直接接触粉尘的机率慢慢减少,粉尘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

所谓“风”和“水”,就是以“水”为主、以“风”为辅,采取洒水降尘和通风排尘与净化风流多种措施降尘除尘的粉尘防治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①湿式凿岩

系指在岩巷掘进过程中,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送入孔底,湿润并冲洗炮眼中的粉尘,使其在炮眼中变成浆液排出炮眼。这样能使绝大部分粉尘被控制在炮眼中。采用湿式打眼后,粉尘浓度可由打干眼时的500-1400mg/m3降至4-10mg/m3,降尘率可达90%-98%。因此,湿式凿岩是凿岩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尘措施,只有在严重缺水地点和遇水膨胀的岩石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用干式打眼并采用干式捕尘器捕尘。

②通风排尘和净化风流

用通风的方式将矿尘稀释并排出,是降低井下矿尘浓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掘进通风管理工作,减少漏风,提高风筒出口风量,合理控制风速。当风速过低时,粗粒矿尘将与空气分离下沉,不被排出。据试验观测,当巷道中风速达到0.15m/s时,5μm以下的矿尘能够悬浮并与空气均匀混合而随风流排出。《规程》规定:掘进中的岩巷最低风速不得低于0.15m/s,这完全可以满足最低排尘风速的要求。提高排尘风速,粒径稍大的尘粒也能悬浮并排出,同时增强了稀释作用,矿尘浓度也随之降低。风速在增高时,将扬起落尘,使风流中含尘浓度增大,因此《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的最高允许风速为4m/s。

在产尘量高、矿尘比重大、温度比较高的作业地点,可适度增大排尘风速。

通风排尘是合理的风速将掘进工作面所产生的矿尘排出,但应缩小其污染范围。为此,在含尘浓度较高的风流所通过的巷道中设置水幕净化风流。喷雾器的布置应以水幕布满巷道断面为原则,并尽可能靠近尘源,缩小含尘空气的弥漫范围。另一种方式是在产尘巷道中增设水幕,且之间距离以每隔20米为宜,装置保持一头(掘进头)安设三组效果最佳。据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降尘率达98.6%。

③个体防护

在实施上述防尘措施以后,仍有小部分的细微粉尘弥漫于空气中,因此加强个体防尘也是综合防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体防尘的主要用具是防尘口罩,现目前广泛应用的有简易口罩和专用防尘口罩。根据各工作作业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防尘口罩,并坚持正确使用,特别是采掘司机和锚喷工种的工人不能忽视个体防护的作用。

④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预防煤尘爆炸和限制爆炸范围扩大的措施有:减尘与降尘、防止煤尘引燃、抑爆与隔爆等方面。

设法减少生产中煤尘发生量,从而减少井下空气中的煤尘含量是预防煤尘爆炸的根本性措施。上述已做详细分解,另外还必须根据其爆炸特性采取煤层注水、防止煤尘引燃,用机械或人工定期在巷道内撒布惰性岩粉来抑制煤尘爆炸。在矿井的两翼、相邻的采区和相邻的煤层安设岩粉棚或水棚来阻止爆炸后的传播及减少其危害等措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