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剂安全生产要点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促进剂安全生产要点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7

促进剂是橡胶硫化中一种能加快橡胶与硫化剂反应速率的物质。常用的有促进剂秋兰姆类、噻唑类、次磺酰胺类。

1工艺简述

1.1二硫化碳生产二硫化碳的生产方法甚多,主要有电炉法、天然气法、沸腾床法、铁甑法、等离子法等。较简单的方法铁甑法的工艺是先将反应甑加热至约800℃,然后将木炭投入甑中摊匀,再将熔化的硫磺通过投硫器投入甑的底部,提高炉温至850~900℃,气化的硫蒸气与烧红的木炭接触生成二硫化碳,经泠凝、蒸馏为粗二硫化碳。

此装置的产品二硫化碳为一级易燃液体,闪点-30℃,自燃点90~110℃,二硫化碳及废气硫化氢为Ⅱ级毒物。

1.2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D)生产过程由缩合、氧化、水洗、脱水、干燥等工序组成。简要过程是:将二甲胺、氢氧化钠溶液和二硫化碳按一定比例计量投入缩合釜,于40~50℃在搅拌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福美钠。然后将福美钠溶液送入氧化釜,通入氯气和空气进行氧化生成TMTD悬浮液。此悬浮液经水洗、脱水、干燥即为成品。

该装置原料二硫化碳、二甲胺均为一级易燃液体。

1.32—巯基苯并噻唑(M)、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生产过程是:将经过配制的多硫化钠和二硫化碳及邻硝基氯苯送入缩合釜,于110~130℃及0.35MPa压力下,搅拌缩合成M-钠盐,然后在氧化釜鼓入空气进行氧化,在酸化釜加入10~15%稀硫酸进行酸化为M,经水洗、脱水、干燥、粉碎等工序制出促进剂M产品。将促进剂M和亚硝酸钠送氧化釜加热到60℃,吹入空气并滴加浓度4~4.5g/100ml的硫酸,氧化制得促进剂DM,然后经水洗、脱水、干燥、筛选、包装为产品。

该装置的原料二硫化碳为一级易燃液体,Ⅱ级毒物,其余物料也均为有毒物质。

1.4N-环已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CZ)生产过程:将促进剂M和环已胺水溶液在氧化釜中进行搅拌混合,然后将由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制得的次氯酸在继续搅拌下滴加釜内,氧化生成促进剂CZ悬浮液,再经水洗、脱水、干燥、筛选、包装即为产品。

本装置主要原料环已胺为二级易燃液体,次氯酸钠等为有毒和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2重点部位

2.1二硫化碳反应甑、(TMTD)缩合釜、(M)缩合釜、二硫化碳贮罐区这是生产、使用和储存二硫化碳的部位,由于二硫化碳的闪点,自燃点都较低,爆炸范围很宽(1.3%—50%),非常容易着火。上述部位的许多生产操作温度超过二硫化碳的自燃点,一旦有泄漏即可燃烧,既使操作温度未达到自燃点的部位有泄漏,由于环境中尚有许多热源设备、管道等,也给燃烧、爆炸提供了引爆、引燃的热能源。尤其是缩合釜的操作温度高于二硫化碳的沸点,(M)缩合釜为压力容器,较易发生超温超压现象,泄漏机会较多,曾发生多次超温超压爆炸,泄漏着火事故。另外,反应过程有氯气、二甲胺、次氯酸钠等有毒有害物质,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运行都有影响。因此,应加强上述部位防火、防爆、防中毒的安全检查。

2.2(M、DM)、(TMTD)干燥系统这是爆炸性粉尘产生地点,该粉尘电阻率较高易产生静电,曾有过静电引起(TMTD)着火烧毁厂房设备事故,该部位也应重点检查。

3安全要点

3.1二硫化碳生产

3.1.1反应甑投炭不能超过导管出口,防止甑内憋压二硫化碳气体喷出着火。投炭后甑盖要严加密封,防止空气窜入造成釜内连续爆呜。

3.1.2铁甑加热至800℃后,应及时投炭,若长时间不投炭,将加速甑体氧化变形。投炭和出渣时,冷凝器要加水封,甑体上下盖不准同时打开,防止形成冷空气对流,因甑温激烈变化而损坏甑体。

3.1.3检查木炭、硫磺的质量,防止水量过高增加副反应物硫化氢等的生成。

3.1.4冷凝、精馏和二硫化碳罐区的设备和管道的静电接地要定期检查测试。还要经常检查测量液位的工具是否符合要求,防止静电引起着火。

3.1.5注意检查所有储存二硫化碳的贮罐,容器的水封是否可靠,防止蒸发扩散造成中毒或火灾等危险。

3.1.6接触二硫化碳等毒物时(处理管道堵塞、清理漏斗等)应正确佩戴防毒面具。

3.2(TMTD)生产

3.2.1缩合釜投料前必须经冷却降温,高温下禁止投料,防止二硫化碳迅速气化造成着火。

3.2.2缩合反应开始升温要控制速度,防止迅速升温高于二硫化碳沸点造成大量气化使釜压升高出现危险。

3.2.3二硫化碳投料不能过量,投料前要经准确计量。防止过量的二硫化碳进入氧化釜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产生爆炸。

3.2.4要定期检查二硫化碳、二甲胺和(TMTD)干燥系统的静电接地系统。

3.2.5液氯钢瓶、二甲胺桶的储存和保管应置于遮阳棚内,不准乱堆乱放于露天中曝晒。

3.2.6(TMTD)在加热到100℃时可分解,要注意产品周围不应有热源或明火。

3.3(M、DM)生产

3.3.1缩合釜投料前必须经气密性试压合格,防止生产时温度、压力升高后出现泄漏。

3.3.2每釜完成反应排料后,都必须降温再投料,防止釜温高(130℃)造成投入的二硫化碳气化逸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污染环境造成操作人员中毒。

3.3.3缩合投料应计量准确,投料前要检查各计量罐出口阀及溢流管是否关闭和畅通,防止未经计量的投料。过量的二硫化碳进入氧化釜时有着火的危险。严格按投料顺序投料,投料后应先开搅拌器混合均匀再逐渐升温,防止激烈反应发生超温、超压。

3.3.4注意检查缩合釜的安全阀的完好状况,不准许用截止阀或其它不符安全要求的方式代替安全保险装置凑合开车生产(曾有过用截止阀放空代替安全阀而发生事故的教训)。

3.3.5经常检查热源设备、管道的保温隔热设施的可靠状况,及时消除裸露的蒸汽管道等缺陷,防止二硫化碳泄漏而着火。

3.3.6(M、DM)粉料系易产生静电积聚的爆炸性粉尘,同时该粉尘也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造成尘肺危害。对该装置的干燥、粉碎、包装等工序应加强对泄漏粉尘的检查,和排尘通风设施的运行状况以及防护用具正确使用的检查。另外应对粉尘的抗静电措施做定期测试的检查,督促消除缺陷和隐患,使空气中粉尘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10mg/m3。

3.4CZ生产

3.4.1次氯酸钠是通过氯气在碱液中进行中和反应生产的,生产中应注意通气速度不能过快,避免氯气过剩跑出造成中毒。

3.4.2液氯气化操作应注意开关钢瓶阀门和加热蒸汽的平稳,禁止用蒸汽或其它热源直接加热钢瓶。

3.4.3次氯酸钠是极不稳定的具有氧化性的腐蚀性物质,35℃以上可分解为氯化钠放出氯气,其一水化合物在加热到70℃时即可分解并爆炸。因此要加强对次氯酸钠贮槽的循环冷冻盐水的操作调节检查,使物料温度不要超过20℃,同时次氯酸钠溶液中游离碱含量不要低于1—2.g/100ml,防止次氯酸钠分解造成爆炸危险和氯化钠结晶堵塞设备管道。

3.4.4环已胺是易燃液体且具有腐蚀性,其蒸气散发出来易与二氧化碳迅速反应生成白色结晶—碳酸盐类物质,刺激皮肤和粘膜,可引起过敏或坏疽。因此,应对环境中泄漏环已胺蒸气浓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设备应在密闭状态下操作,厂房通排风应正常有效地运行,以及接触毒物作业前做好皮肤保护措施。

3.4.5进行粉碎固体氢氧化钠和溶化作业时业人员佩戴防护用具,防止化学灼伤。

上述四个装置均属装置内禁止火种的场所,未经采取可靠措施和生产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准在装置中动火。同时要定期对装置中的消防设施、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等安全保护设施进行检查,保持完好状态。

上述四个装置均属装置内禁止火种的场所,未经采取可靠措施和生产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准在装置中动火。同时要定期对装置中的消防设施、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等安全保护设施进行检查,保持完好状态。

篇2:合成树脂与塑料生产工业卫生要点

1低压聚乙烯、高压聚乙烯、聚丙烯

1.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

1.1.1化学因素乙烯、丙烯、乙烷、丙烷、有机粉尘。

1.1.2物理因素高温。

1.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1.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胸部*光片;其次是脑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检查。

1.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总烃、有机尘。

1.3监护、监测周期

1.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1.3.2监测周期每季度测定1次。

1.4主要职业禁忌症明显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2高抗冲聚苯乙烯

2.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苯乙烯、乙苯、顺丁橡胶粉尘。

2.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2.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尿扁桃酸;其次是染色体检查。

2.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苯乙烯、乙苯、粉尘。

2.3监护、监测周期

2.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2.3.2监测周期苯乙烯、乙苯每季度测定1次,粉尘3-6个月测定1次。

2.4主要职业禁忌症明显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血液系统疾病。

3聚氯乙烯

3.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氯乙烯、聚乙烯醇、偶氮二异丁腈、聚氯乙烯粉尘。

3.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3.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其次是尿硫氰酸盐、肝脏B型超声波。

3.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氯乙烯、聚氯乙烯粉尘;其次是聚乙烯醇。

3.3监护、监测周期

3.3.1人体监护周期2年检查1次身体。

3.3.2监测周期氯乙烯、聚乙烯醇每季度测定1次,聚氯乙烯粉尘3-6个月测定一次。

3.4主要职业禁忌症肝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4聚氨脂泡沫塑料

4.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羟聚醚多元醇、氨、三氯一氟甲烷(F-11)、二氯甲烷、锡催化剂。

4.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4.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尿硫氰酸盐、肝脏B型超声波、血清免疫反应;其次是肺功能。

4.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TDI、氨;其次是二氯甲烷、F-11。

4.3监护、监测周期

4.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4.3.2监测周期毒物每季度测定1次。

4.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肝脏疾病、明显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5ABS树脂

5.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丁二烯、苯惭愧烯、丙烯腈、ABS粉尘。

5.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5.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尿硫氰酸盐、尿扁桃酸、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其次是神经传导速度、染色体、肺功能等检查。

5.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其次是ABS粉尘。

5.3监护、监测周期

5.3.1人体监护周期1-2年检查1次身体。

5.3.2监测周期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等季度测定1次,ABS粉尘3-6个月测定1次。

5.4主要职业禁忌症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皮肤病。

6聚乙烯醇

6.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醋酸、乙烯、乙醛、甲醇、氢氧化钠、醋酸乙烯、聚乙烯醇。

6.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6.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尿常规、神野及视神经检查;其次是肺功能检查。

6.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乙烯、乙醛、甲醇;其次是醋酸、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

6.3监护、监测周期

6.3.1人体监护周期3年检查1次身体。

6.3.2监测周期每季度测定1次毒物浓度。

6.4主要职业禁忌症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上呼吸道及肺部疾病、视网膜及视神经炎、过敏性皮肤病。

篇3:化肥生产工业卫生要点

1合成氨

1.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天然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液氨。

1.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1.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其次是碳氧血红蛋白。

1.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总烃、硫化氢;其次是一氧化碳。

1.3监护、监测周期

1.3.1人体监护周期3年检查1次身体。

1.3.2监测周期总烃、硫化氢、一氧化碳、氨等每季度测定1次。

1.4主要职业禁忌症神经系统疾病、眼底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2尿素

2.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

2.1.1化学因素液氨、尿素粉尘。

2.1.2物理因素噪声。

2.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2.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电测听;其次是胸片检查。

2.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氨、尿素粉尘;其次是噪声。

2.3监护、监测周期

2.3.1人体监护周期3年检查1次身体。

2.3.2监测周期氨、粉尘每季度测定1次,噪声每半年测定1次。

2.4主要职业禁忌症上呼吸道及肺部疾病、眼结膜和角膜炎症、皮肤疾病等。

3甲醇

3.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减压渣油、硫化氢、甲醇、丁醇、一氧化碳、炭黑。

3.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3.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眼视神经及眼底检查;其次是碳氧血红蛋白。

3.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总烃、甲醇、硫化氢;其次是一氧化碳、粉尘。

3.3监护、监测周期

3.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3.3.2监测周期总烃、甲醇、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每季度测定1次,粉尘3-6个月测定1次。

3.4主要职业禁忌症视神经及眼底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疾病、慢性皮炎。

篇4:石油化工助剂生产工业卫生要点

1催化裂化催化剂(共Y-15)

1.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

1.1.1化学因素石英砂、氢氧化钠、硫酸、液氨、氢氧化铝粉、共Y-15粉尘。

1.1.2物理因素高温。

2.1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2.1.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

2.1.2监测指标必检指标:粉尘(包括二氧化硅含量及分散度)、氨、三氧化硫(或二氧化硫);其次是氢氧化铝、高温。

2.3监护、监测周期

2.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2.3.2监测周期粉尘浓度、氨、三氧化硫等每季度测定1次,高温每年测定1次。

4.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皮肤及粘膜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2催化重整催化剂(低铂铼CB-6)

2.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SB粉(拟薄水铝石)、硝酸、铂、高铼酸、三氯乙酸、CB-6粉。

2.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2.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其次是脑电图、尿铂、尿铼及尿常规。

2.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粉尘(分散度)、氮氧化物;其次是三氯乙酸。

2.3监护、监测周期

2.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2.3.2监测周期毒物(包括粉尘)每季度测定1次。

2.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粘膜和皮肤疾病、肾脏和甲状腺疾病。

3加氢精制催化剂(RN-1)

3.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SB粉、硝酸、氟化铵、硝酸镍、偏钨酸铵、RN-1粉尘。

3.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3.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其次是尿镍、尿钨、痰细胞学检查。

3.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粉尘、氮氧化物;其次是镍及钨、高温测定。

3.3监护、监测周期

3.3.1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3.3.2监测周期毒物(包括粉尘)每季度测定1次,高温每年测定1次。

3.4主要职业禁忌症上呼吸道及肺部疾病、粘膜和皮肤疾病。

4络合剂(EDTA)

4.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乙二胺四乙酸(DETA)、氯乙酸、乙二胺、氢氧化钠、硫酸。

4.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4.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

4.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氯乙酸、乙二胺;其次是氢氧化钠、三氧化硫。

4.3监护、监测周期

4.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4.3.2监测周期氯乙酸、乙二胺、三氧化硫等每季度测定1次。

4.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粘膜及皮肤等疾病。

5防老剂

5.1防老剂(丁)

5.1.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防老剂(丁)(N-苯基-β-萘胺)粉尘、β-萘酚、苯胺、盐酸。

5.1.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5.1.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片、肺功能;其次是高铁血红蛋白。

5.1.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粉尘、苯胺;其次是氯化氢、β-萘酚。

5.1.3监护、监测周期

5.1.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5.1.3.2监测周期毒物(包括粉尘)每季度测定1次。

5.1.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

5.2防老剂(RD)

5.2.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RD(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粉尘、苯胺、丙酮、甲苯、盐酸。

5.2.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5.2.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高铁血红蛋白、胸部*光片;其次是血淖板和尿马尿酸。

5.2.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甲苯、苯胺、粉尘;其次是丙酮和氯化氢。

5.1.3监护、监测周期

5.1.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5.1.3.2监测周期粉尘、毒物每季度测定1次。

5.1.4主要职业禁忌症明显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5.3防老剂(SP)

5.3.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SP(苯乙烯化苯酚)、苯酚、硫磺、苯乙烯。

5.3.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5.3.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及尿扁桃酸;其次是染色体和尿酚。

5.3.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酚、苯乙烯;其次是三氧化硫。

5.3.3监护、监测周期

5.3.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5.3.3.2监测周期毒物每季度测定1次。

5.3.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皮炎。

6促进剂

6.1促进剂(M)

6.1.1促进剂M(2-硫基苯并噻唑)粉尘、硫酸、二硫化碳和硫磺。

6.1.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6.1.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肺功能、血脂;其次是脑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6.1.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粉尘、二硫二碳;其次是三氧化硫(或二氧化硫)。

6.1.3监护、监测周期

6.1.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6.1.3.2监测周期每季度测定1次。

6.1.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

6.2促进剂(DM)

6.2.1接触扩要职业性危害因素DM粉尘、M粉尘、亚硝酸钠、硫酸。

6.2.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6.2.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部*光睡、肺功能;其次是变性血红蛋白测定。

6.2.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粉尘;其次是三氧化硫。

6.2.3监护、监测周期

6.2.3.1人体监护周期3年检查1次身体。

6.2.3.2监测周期每季度测定1次尘、毒浓度。

6.2.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皮肤病。

6.3促进剂(TMTD)

6.3.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TMTD(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福美钠)粉尘、二甲胺、二硫化碳、氯气、氢氧化钠。

6.3.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6.3.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血脂和肺功能检查;其次是脑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6.3.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二硫化碳、氯气、粉尘;其次是二甲胺。

6.3.3监护、监测周期

6.3.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6.3.3.2监测周期尘、毒每季度测定1次。

6.3.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皮肤病。

6.4促进剂(DZ)

6.4.1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CZ粉尘(N-环已基-2-苯并噻唑次磺酸胺)、促进剂M粉尘、环已胺、氯气、盐酸、次氯酸钠。

6.4.2人体监护及监测指标

6.4.2.1人体监护指标必检指标:基础指标、胸部*光片、肺功能。

6.4.2.2监测指标必测指标有氯气和粉尘;其次是氯化氢和环已胺。

6.4.3监护、监测周期

6.4.3.1人体监护周期2-3年检查1次身体。

6.4.3.2监测周期尘、毒每季度测定1次。

6.4.4主要职业禁忌症呼吸系统疾病、粘膜及皮肤疾病。

篇5:石化储运工业卫生要点

石油化工企业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急慢性职业危害,以往屡见不鲜,故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十分必要。

1常见职业危害发生的过程和原因

1.1发生职业危害的过程

1.1.1清洗桶、槽车和储罐等容器;

1.1.2搬运;

1.1.3装车、装桶和装袋等;

1.1.4计量检测;

1.1.5设备故障。

1.2发生职业危害的原因

1.2.1操作失误;

1.2.2容器破损;

1.2.3防护措施不力;

1.2.4意外事故。

2常见职业危害的事例

2.1在清洗储存原油、汽油、渣油等油品的储罐的过程中,通常都先用高压热蒸汽吹扫,清洗工进入储罐时,罐内温度较高,尤其是夏天可高达50-60℃,罐内烃类浓度也很高,劳动强度大,清洗工出汗甚多,若遇防毒口罩或面具失效,易发生急性中毒,工龄10年以上的工人中慢性中毒也有一定比例。

2.219*某公司在搬运环氧氯丙烷的过程中,因桶盖不严密和焊缝有裂口,造成环氧氯丙烷外漏。5名搬驼工接触环氧氯丙烷后因清洗不及时,2小时后先后患急性皮损——红、肿、水疱。

2.3往槽车内装苯、汽油、航煤、甲醇等产品时,由于冲击和敞口,大量挥发,装车工到槽车口计量检测时有机会吸入高浓度蒸气,特别当夏天气温高时,装车岗位的毒物浓度很高,是造成急慢性中毒的原因。

2.41988年某厂储存液化石油气(含较高浓度硫化氢)的罐顶突然下落,大量硫化氢和液化石油气外泄,造成下风向7名操作工急性中毒。

2.5某化肥厂1974年因火车头和一辆装满液氨的汽车相撞,液氨大量泄漏,5人吸入高浓度氨气,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灼伤、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肺水肿。

3预防监督要点

3.1储藏重点应是预防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和严格执行一整套管理措施。

3.1.1储存库或堆放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记,注明品名,属几级毒物,一旦沾污或吸入,采用什么急救措施,进入这一区域应佩戴什么个人防护用品,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3.1.2储存库或堆放区域的值班室,要备有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衣、鞋、围裙、手套、防毒面具或口罩、简单易用的解毒药或解毒液。

3.1.3管理人员或操作工应接受就业前体格检查和定期体格检查。有禁忌症者要调离,另作安排;有疑似中毒者要进一步观察,及早休息或治疗。

3.1.4储存库或堆放区域管理人员活动的地点、休息室等要定时、定项目监测浓度或强度9如*射线、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率、点合格率均须达到要求。

3.1.5储存库或堆放区域一旦发生大量泄漏事故,应有一整套控制或消除污染源、抢救中毒患者的措施。

3.2包装重点应是包装材料的严格检查和生产环境的改善。

3.2.1包装材料必须经严格检查,确保材质密闭性能好、耐压、不易破损等,质量不合要求者,严禁使用。

3.2.2包装容器的表面应有醒目的标记,如名称、毒性大小等。

3.2.3包装区域禁止无关人员出入。

3.2.4包装易挥发的有毒产品,如甲醇等,应有通风排毒设施;包装易产生粉尘的产品,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应有除尘或防尘措施;液碱装桶岗位应设洗眼器和淋浴器;氯气装瓶岗位应有防毒面具。

3.2.5灌装槽车时,要站在上风向,如遇毒性大的物质或夏季气温高时,要戴好防毒面具;装酸、碱产品时,要戴好护镜、手套和穿着防酸碱服;灌装道路沥青(150-200℃)要防烫伤;灌装不慎如有溢出,要及时处理,消除污染源。

3.2.6包装作业人员应接受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项目和周期要按规定。

3.2.7包装作业区要定时、定点、定项目进行监测,检测率、点合格率必须达到要求。

3.3运输重点应是不合要求不予运输和意外事故发生后的急救措施。

3.3.1毒性、危害性各不相同,性质相抵触的有毒有害物品不能混放在一起运输。

3.3.2包装不合要求者,不能运输。

3.3.3运输过程中要根据货物的毒性佩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和配备必要的紧急处理用具。

3.3.4搬运时必须轻装轻卸,一旦因泄漏沾污皮肤,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洁水冲洗。

3.3.5发生意外事故后要接受所在地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运输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健康。

3.3.6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