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规范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制度建设规范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7

制度建设保障公募基金健康发展【1】

公募基金作为门槛最低的大众理财工具,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参与证券市场、实现长期财富目标的最主要方式。截至2015年末,公募基金个人有效账户数达到1.88亿户,85%的基金账户资产规模在5万元以下。公募基金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创造了巨大收益和金融便利。

截至2015年末,公募基金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达1.28万亿元,为长期信任公募基金的广大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相对回报。

为了保证中小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公募基金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一直是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规范下进行的。

1997年,国务院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发布,2013年新《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辅以机构管理、投资运作、资产托管、产品销售、信息披露等各环节部门规章,公募基金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监管法规体系和严格的内外部规则制度,坚持分散投资、组合投资,坚持强制托管制度、每日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公平交易制度,坚持严格监管,严厉打击老鼠仓等违法犯罪行为,保证了公募基金资产规范运作和公募基金业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在制度建设的保障下,公募基金一定可以成为社会公众最可信赖的财富管理工具。

资本市场改革将稳步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可或缺【2】

2016年以来,简政放权和监管转型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坐标。证监会取消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简化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市场监管转型。

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证券监管转型工作颇有成效,通过推动监管和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坚实基础。未来应在现有政策布局下,实现监管的常态化和稳定化,推进制度层面变革和市场化改革,让证券市场为经济转型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监管转型与简政放权相辅相成

在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下,今年以来,证监会推进简政放权和监管转型的力度不断加大。4月开始,证监会取消“公募基金管理人的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和从事合规监管的负责人的选任或者改任审批”等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取消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5月1日起,将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颁发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等10项证券、基金、期货业务许可证统一为《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监管转型与简政放权相辅相成。在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理念下,证监会对加强监管做出了全面部署。在取消上述行政审批事项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过程中,为做好衔接工作,证监会明确了相关事项取消的后续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

根据审慎监管原则,通过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完善监管手段,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有关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证监会今年以来修订出台《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实施全面监管,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对证监会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的监管转型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必须把重心放在存量资产(已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这是监管的重心,同时依据法律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欺诈上市严加监管。

市场透明是监管重心

从实施效果来看,简政放权及监管转型对提升监管效率和增加市场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助益作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辉表示,今年证监会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的改变,明确了证监会的工作重点是加强监管。

二是证券市场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进行了诸如欣泰电气退市等具体实践,切实加强监管并认真落实已有规则。三是证监会的一系列工作更为重视监督,以监督为主。

四是证监会正在把监督真正落实好,把信息披露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手段,对规则细则进行明确,对信息披露的完善做出了很多切实的推动,对一些公司也进行了处罚。这些措施成为今年的监管亮点,推动了市场效率提升。

在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下,简政放权增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以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为例,证监会在一季度末表示,自2013年10月份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以来,派出机构行政处罚工作成效显著,两年多来派出机构罚没近1.4亿元。

证监会一方面优化派出机构审理工作程序,将事中备案复核改为事后备案;另一方面加强对派出机构案件和行政处罚应诉案件指导,通过调研、现场指导和案例总结分析评价,答复派出机构案件咨询,听取派出机构意见建议,确保执法一致性、统一性,维护证监会执法严肃性。证监会表示,通过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有力地推动了全会监管资源整合,为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处罚执法体系创造积极条件。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地方证监局更了解地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情况,更接地气。”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证监会将监管的一部分职责下放到地方派出机构,更能发挥地方证监局的优势,有利于增进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健康发展能力。

吴晓求表示,监管者的责任就是市场的清道夫,重点就是要监管信息披露,重心就是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他认为,五年以后中国资本[0.00%]市场的特征之一,一定是高度透明的,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市场。

如果市场不够透明,资产没有太大升值空间,要做全球的资产交易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就不太现实。因此,要把中国资本市场建成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市场法制应该是完善的,透明度应是足够的,市场资产要有一定成长性。

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可或缺

在简政放权和监管转型的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可或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指出,金融监管转型处于重要历史关节点。无论是提振经济信心,还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都有赖于一个健康、稳定的资本市场,需要形成标本兼治的改革行动方案。同时,监管转型触及到深层次的行政权力结构调整,建议充分考虑监管转型的迫切性、现实性,尽快调整优化市场监管机构,形成有效体制保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几年,要适应市场的新要求,形成法治监管为主的新模式,这是监管转型的重要路径选择。

监管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起好步,要把监管的路子选对、选好,这对于中长期的监管转型至关重要。

吴晓求表示,必须对一系列规则制度进行调整。一定要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的改革,改革不展开,资本市场发展没有空间。

“监管需要常态化、稳定化,证监会需要以很明晰的、坚实的、稳健的步伐逐步推进改革。”田利辉建议,在监督为主的基础上,要保持现在的稳定的政策布局,让一些改革顺着应有的模式,根据现有条件逐步推进。

“归根结底,要从制度层面来变革。”董登新表示,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最根本的东西,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就会培养什么样的游戏参与人,包括交易者、中介机构都是在游戏规则下参与。他建议,围绕简政放权,证监会下一步还可以把IPO审批权下放到交易所,让一级市场实现真正去行政化。

同时,股市是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场所,是最市场化的,应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在当前产能过剩、央企并购重组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更应推进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

篇2:制度建设重要性规范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企业中,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我们可以将制度简单分为5各方面: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加强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必定是一盘散沙。

制度建设就是制度的编制、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完善,三个环节工作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对是否能逐步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规范制度体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制度建设三个环节的一些思路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制度的编制

一个企业编制的制度必须是规范的,必须符合企业科学管理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企业编制的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大基本原则。

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业务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制的制度不能脱离当前管理体系、人员素质、文化习惯的前提来实施彻底式的变革,否则这样的制度不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在编制制度时要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

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制度的合法性和平等性,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职位等方面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敌,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引起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这些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往往都体现在制度或管理模式上,所以在制度编制时可以将其他企业好的管理制度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中,与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借鉴引进同时也是搞好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捷径。

二、制度的执行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对推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无济于事,大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来做强有力的保证。制度执行力弱是企业都普遍存在的不良管理现象,也是企业管理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焦点,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提高一个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常抓不懈:

(一)加强制度的宣传与学习

在企业内部,因年龄、文化、生活实践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规范化管理意识、制度执行意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意识上有所落后,而这些人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面对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过宣传、组织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规范化管理意思,一个人只有意识提高了,观念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

因此,宣传制度、组织学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意识是一个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二)领导干部应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员工都看在眼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干部能做好自身形象,带头执行好各项制度,对员工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如果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或带头违反制度,就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部门制度执行力的下降,就极有可能产生较差的管理局面和结果。

(三)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

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是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控制和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监督是每时每刻都应该进行的工作,一个企业应把监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开展好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横向部门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检查则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可采用自查、职能部门抽查、专业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检查形式所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

但对推进规范化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沟通是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主要手段,及时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到制度执行情况,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力,沟通一般可采取召开阶段性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下入基层了解等方法进行。

(四)将考核处理与教育激励相结合

规范化管理应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对受到处理的干部员工,要通过引导、教育、沟通,让干部员工被处理后有好的表现,让部门管理工作有新的提高。这个方面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理人,而是用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员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想素质,是提高一个企业整体制度执行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规范制度执行过程

一个企业应坚持一切管理活动只对制度、标准负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是要做到规范优先,即:制度执行时,大家有意见也要等制度执行后再开展讨论,避免扯皮,维护制度严肃性。二是对于重复问题和典型问题,严格考核处理。三是严格实行分级管理,避免考核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也要杜绝护短、说情、办事拖拉等不良现象。

三、制度的修订完善

企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的系统,随着业务流程、组织构架、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要被不断地修订、更新、废止,以保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任何一位干部员工都可以对制度提出修订完善的建议。制度修订完善的原则与制度的编制原则是一致的,应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和平等性。

四、小结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任何制度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废止和更新。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健全并保持一个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规范制度体系,为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2】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一个完善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能规范员工行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制度建设?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明确企业宗旨。每一个企业的诞生,都有它的目标与宗旨,企业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宗旨,确定中心主题,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去编制、执行、维护,一旦与这个中心产生冲突都应该无效。

2.成立“立法”部门。企业应成立专门负责制度管理工作之部门,编制或协助各个部门编制各项制度,使之各项制度的编制都建立在企业的立场上,而非从各个部门自己的角度出发。“立法”部门负责推行企业制度建设工作,

3.宣传、沟通、教育。员工的素质良莠不齐,要员工马上改变以往不良的工作习惯,这是不切实际的,“立法”部门与企业各阶层管理人员应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制度宣传、教育、沟通,了解员工的心态,帮助员工积极转变态度,使员工了解制度建设的目的,潜意思的形成对制度的遵守,矫正不良行为。

4.编制文件。企业制度不是某个领导口头表达的,也不日定夕改的,必须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并保持稳定。在制度文件编写的时候,必须以企业的角度去思考,以企业宗旨为中心,不能仅仅从部门的立场出发。在涉及多个部门时,制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立法”部门应与各个共同商讨,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当然,制度文件也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凌驾或超越国家法律法规。

5.权限确定。在制度的建立过程必须明确各阶层人员的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制定职务说明书,避免三个和尚抬水喝。也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各种表单的核准流程的方向才不会产生偏离,作业程序方法与流程才得以合理化、畅通化,标准作业流程才可以完善的建立。

6.领导重视与参与。领导的各种行为非常容易成为属下效仿的榜样,如果各阶层领导对公司各项制度不予以重视,或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员工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印象,会觉得企业的各项制度是用来吓唬小孩的,给外人看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然也就不会真正去遵守各项制度,甚至还会产生破坏。

可见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何等之重要,领导只有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一旦有违反行为,同样接受处罚,坚决不搞特殊化,这样才能形成下梁正的良好企业氛围,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

7.维护与矫正。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立法”应对各项制度进行维护,并成立稽核小组,专门负责监督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矫正不规范的行为。同时进行调查制度的合理性、时宜性,一旦发现制度存在缺陷,进行矫正,废除过期制度,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

正确的制度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决策与实施的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与员工工作行为,形成了企业一个融洽、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诞生,并维持生存。

篇3:制度建设根本问题规范

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建设【1】

突出制度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决定》鲜明地把“推进制度建设”写进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必须“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邓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也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固然与他们的思想作风和个人素质有关,但制度方面的漏洞更严重。胡*清在反省犯罪原因时谈到,制度监督对他来说,就像“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用权谋私、贪图享乐等作风方面的问题,既有思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的保证作用没有发挥好的原因。

在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制度切实可行,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得到很好坚持和执行,造成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有的老办法不管用,新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致使实践起来无规可循、无矩可蹈;有的制度建立了,但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作风的滋生和蔓延。

六中全会《决定》对加强制度建设浓墨重彩,全文共有三十多处谈到制度建设问题,特别是把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在作风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分别写进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之中,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做出了很大努力。

比如,在理论学习方面,提出学习制度化是加强学习的有力保证,要建立学习领导责任制和学习考核制度;在调查研究方面,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在联系群众方面,提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等等。

《决定》强调加强的各项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健全加强党外监督的制度,一个是健全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

加强党外监督,主要是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建立健全各方面监督的制度,以利把邓同志提出的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都要接受监督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监督形式,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办事依法、公开、公平和公正;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方位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决定》还特别针对那些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尤其是经济领域权力过于集中的某些部门,强调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支、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谨、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以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从根本上防止用权谋私,把预防腐朽寓于决策之中。

这些制度措施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保持党风优良、政风廉洁,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制度。《决定》在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要求建立有效机制,以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及时反映给上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健全定期报告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的制度;提出抓紧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改进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等。

这些规定和要求,在于保障党员充分享有章程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为党内监督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依据,大力推进党内监督和作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发扬党内民主是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的有利条件,只要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反腐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党的作风就会朝着更加优良的方向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突出制度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邓*平党建理论和江*民“三个代表”要求,贯彻了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按照《决定》的要求,牢牢把握健全制度这个根本问题,强化法治观念和制度意识,提高同各种违反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以更规范、更严肃、更有效的制度,大力推动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2】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党的执政根基和党的执政能力的生死攸关之事,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建设的讲话,并将制度建设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制度建设和“制度变迁”创造了“中国奇迹”

中国自gg开放30多来,以年均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6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钢铁、煤炭、粮食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①

“中国奇迹”是由多种因素创造的,即人们所说的“人口红利”、“外贸红利”、“投资红利”。但归根结底,这些“红利”的获得,都源于gg开放以来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1978年gg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启动各个层面的制度变迁,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因为制度变迁带来的贡献超过45%~48%。

②这就是说,中国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迁开始,渐进式进行的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变革,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的潜力极大地得到释放,尤其是20**年中国加入WTO等国际性组织,全面融入世界,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的市场,提高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

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就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将制度建设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

国家总书记反复强调,gg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就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力、反腐、抓作风,并希望通过制度建设获取改革红利。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国家总书记对制度建设提出的最明确的要求,也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制度建设具有极强的传递性,不仅对当代、也会对后代产生影响,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

按照国家总书记的指示,中央加快制度建设,回应社会最关心、老百姓最期待的问题,建章立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存在的乱发津贴补贴现象,监察部等部门对外公开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明确规定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将承担纪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为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中央出台了一批加大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法规制度,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强化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取消和下放了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致力于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和腐朽的漏洞。

加强党的建设,不仅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更需要用制度反腐,惩防并举铲除腐朽毒瘤。国家总书记深刻指出了腐朽的危害性,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朽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针对腐朽愈演愈烈的状况,党中央认识到制度反腐才是反腐的治本之策,才能釜底抽薪、直指要害,持久发挥遏制腐朽、打击腐朽的有效作用。

面对猖獗的腐朽现象,党中央发起了制度反腐、依法反腐,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提出在制度层面、机制层面、立法层面采取全方位行动,规范约束权力,强化监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朽的攻坚战,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朽体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朽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制度防止和惩治腐朽迈出了新步伐。

不仅如此,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用实际运动来落实出台的制度。两轮中央巡视组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展开巡视工作,履行章程赋予的监督责任,并将“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鼓励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网络举报受理、查办和信息发布机制将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朽体系新的五年规划正在制定……

国家总书记还强调用制度改作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就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还召开专门会议强调,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将“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国家总书记强调指出,“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为此,中央专门开展了以抵制“四风”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针对薄弱环节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令行禁止,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正、不实、不廉。2014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国家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回顾历史上党在这里制定的制度规定,深情地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③正是因为落实“八项规定”,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地用制度改进,使得会议同比大幅精简,“三公经费”大幅减少,与2013年年初预算相比,中央本级2013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减少8.15亿元,下降10.2%。与2012年决算相比,中央本级2013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减少2.71亿元,下降3.6%,中央部门机关本级“三公”经费执行数比上年决算下降了35%。④

制度建设是保证中国长治久安的关键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要重视思想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章立制,使国家治理实现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长效化,依靠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国家治理的各种制度规定“硬起来”,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回应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

制度建设可以有效遏制日益严重的腐朽。腐朽是中国社会的顽疾和毒瘤,是中国社会的切齿之痛,它正像癌细胞一样,吞噬着社会健康的肌体,直接危及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反腐,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大批的问题官员落马,展现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反腐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但这些措施终究只是“治标”之策,要真正釜底抽薪“治本”,必须建设完善的反腐制度体系。“制度反腐”是国际上通行的反腐手段,并且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建立起一整套防止腐朽的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成为“玻璃人”,权力、行为和财富公开化、阳光化,接受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使得腐朽分子不敢腐、不易腐、不能腐。

制度建设可以挽救一批人才,保护人力资源。中国的官员总体上素质是比较高的,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有很好的专业背景,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培养一个干部,花费的成本丝毫不比培养一个航天员少。

这些官员,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笼子”进行监督、管理,当他们官至一定地位后,面对具有极大诱惑力的金钱、美色,政治教育产生的觉悟和品德的“自制力”在人性中的“自利”本性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很多高官在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后痛哭流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埋怨权力不受约束、组织没有监督。因此,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可以让一批肆无忌惮的官员受到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得到必要的警醒,减少犯罪,保护一批优秀的干部。

制度建设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化解各种因为制度差异带来的社会鸿沟。众所周知,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威胁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基尼系数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已经达到0.473,民间研究的结论已经达到0.61,处于极不公平阶段。⑤而户籍制、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官员的灰色收入、隐性福利、权力寻租等,造成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反腐行动中每查出一个哪怕是科级的小官员,贪腐金额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多则上亿。

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约和监督,贪官们有恃无恐,将公权力作为敛财的工具,权钱交易,中饱私囊,大量的公共财产和资源变成了贪官们的不义之财或灰色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建立体现公平、公正和普惠原则的制度体系,加强权力监督,消除社会鸿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各种矛盾。

加强制度建设,可以矫正日益严重的“行政化”趋向。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传统,发展到今天更加固化。“做官”成为“优秀”、“有出息”的代名词。行政本位信条使得很多年轻人将做官作为人生奋斗中唯一的、最高的目标。

尽管我国公务员工资并不高,收入并不厚,但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公务员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可以解决户口,有可观的收入,各项福利好、有保障、工作稳定、压力小,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来为自己储备社会资本。强大的“官本位”“行政化”思维惯性,使得一些人形成了对权力的崇拜、膜拜,几乎毫不怀疑地坚信,只要有了权力,就会有钱。这种诱惑导致世界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怪现象。

制度建设是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中国的政府是韦伯所说的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这种“合理化―合法化”的行政组织,是与中国的国情及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在推进gg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政府遵循组织内部的权威基础规则,实施集权式治理模式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就不可避免地以追求高效率作为价值取向。

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环境无法支撑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建设来获取改革红利,建设起包括民主权力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产制度、收人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形成一套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机制。

制度建设重在落实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积极的制度体系建设,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以习同志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将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制度体系作为战略性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意志常抓不懈,化解日益频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制度建设重在落实,国家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

尤其是滋生腐朽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朽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因此要深刻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朽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反腐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制度建设重在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

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

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定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

十八大后,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废止或宣布失效了自1978年以来的近四成制度法规,制定了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并发布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对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了系统安排,从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到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加强制度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落在实处,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4:制度建设情况规范

制度建设情况

重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是人民法院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现代管理理念的积极借鉴,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司法能力的必然选择。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付诸实施,是实现法院各项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之一。

我院党组认识到:只有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才能确保“公正与效率”这一世纪主题的实现。

近年来,为把队伍建设和审判管理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切实树立人民法院良好的内外形象,按照立足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我院注重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下工夫,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建院。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涵盖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和后勤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约束,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严格制度抓班子,提高向心力

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年初,王建夫同志调任我院党组书记、院长。上任伊始,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个“求真、务实、团结、高效”班子的要求,并和班子成员庄严承诺:要求干警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干警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叫响了“从我做起、向我看齐、请你监督”的口号。对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班子成员要在学习、工作、纪律方面率先垂范,哪里有困难,哪里艰苦,哪里有大案要案或重大问题需要解决,那里就应该有院党组成员的身影。

要把大家凝聚在院党组的周围。第二,要一级抓好一级、管好一级。必须树立起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硬作风。第三,要联系群众,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定期开好党组、支部民-主生活会。他提出,领导者的权威是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真实水平、切实政绩感召和影响大家,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实际工作,副院长每人每年办结案件不应少于件。

为使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我院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安阳市北关区人民法院党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各项会议制度》、《院党组会议议事规则》、《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审委会工作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能自觉按照制度要求办事,完成制度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工作指标,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干警的真心拥护,较好地促进了领导班子“讲团结、守纪律、集思广益、互相尊重”良好风气的形成,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自觉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刻苦学习,提高素质;

带头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带头公正廉洁,守法执法;带头拼搏实干,艰苦创业;带头团结一致,服从大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尊重制度、执行制度方面的表率作用,受到了广大干警的称赞,增强了干警队伍的向心力。

二、严格制度抓队伍,提高凝聚力

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法官的职业行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人人奋勇争先、事业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针对队伍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年以来,我院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讨论推敲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岗位和环节的目标任务的工作特点,结合思想工作、政治学习到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

先后制定或补充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意见》、《目标管理考评办法》、《队伍管理若干规定》、《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庭务会制度》、《考勤、请销假制度》、《仪表风纪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的补充规定》、《法官学历教育、业务培训若干规定》《信访接待制度》等旨在加强队伍管理的二十多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每个岗位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些规章制度在干警大会宣布实施并下发。

各项制度重在落实,只有将每一项规定落实到干警具体行动中,才能发挥具体的实际作用。为了使广大干警进一步熟悉了解和自觉遵守,我们多次组织学习,以不定期检查形式进行了必要的督查促进,并专门进行了全员参加的规章制度知识考试。

这些规章制度尽可能做到了切合实际、严密细致。如考勤制度严格规定上午点名、下午签到,政治处同志每天上午负责点名,下午早到半小时监督签到;又如《机关内部管理补充规定》要求全体干警工作时间必须衣着整齐,并佩带上岗证,立案庭人员上班必须着审判服装,佩带胸徽;

全体干警在工作中必须端正服务态度,接待当事人要有耐心、诚心和热心,不准和当事人发生争执,不管什么原因,必须向当事人作出解释或道歉,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一年来落实各项制度的实践证明,这一套规章制度已经较好地促进和保障了我院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队伍面貌涣然一新,接待当事人文明礼貌,开庭着装整齐统一;开庭接听电话、随意走动、和当事人争吵、在办公室开庭、迟到或早退现象得以杜绝。

为加强行政、后勤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我院制定和完善了《关于车辆维修、招待用餐、购置物品管理规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近十项制度规定。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院里院外环境清新整洁,各项后勤行政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篇5:制度建设内容规范

制度建设内容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念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并狠抓贯彻落实。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党的制度以章程为根本依据;内容相当广泛。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具体又可分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它非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

党内监督制度;党的文体制度;党内统计制度等等。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正确、稳定和有效。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经常性和它的成果。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素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扶持党内优良作风,防止和克服不良作风。

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建设,是邓*党的建设理论的鲜明特点。邓*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这一振奋人心的论述表达了他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思路。

1.对过去建党方式的反思。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党的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党用思想建设的一系列措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的思想作风,保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使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这一经验的理论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思想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应当看到,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思想建设而没有把制度建设摆在应有的地位,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因为那时党的建设主要是在战争环境和农村根据地进行。由于兵荒马乱,党不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党本身又处在被敌人围剿、屠杀的险恶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搞好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

这种在单一的革命任务和巨大的外在压力下形成的强大动力,使得党主要通过思想建设,并辅之以一些简单的制度来解决党内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取得很大成功。

但是,党在执政以后,由于党的地位、任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党内出现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思想、主观思想、腐化堕落等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思想建设去解决执政党面临的新问题,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而我们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看到了整个社会思想制度和党的制度是好的,忽视了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缺陷带来的问题,因而在实践上,依然沿用战争年代单纯强化思想教育,注意作风整顿和主要靠政治运动治党的路子。

这种“运动整党”的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抓准病根,始终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最终还是以整个国家的*为代价。

正如邓*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总结的:“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因为在社会思想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分子的打击和对*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2.避免类似“*”的错误,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在这场十年之久的灾难中,整个中国陷入混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干部遭到批判,被赶入“牛棚”或关进了监狱,党的形象和威望受到严重损害。

为什么在党执政17年后,在建设社会思想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大的曲折和失误?为什么在“*”初期很多老一代革命家几次起来制止“*”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受到打击迫害?为什么党的决策一旦发生失误就难以扭转?这些问题无论是在“*”中,还是在“*”之后,都是党内外群众关心、思索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邓*做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回答。他认为,“*”的错误当然是党在工作指导上的失误,这种失误是由毛主席造成的,“毛主席同志要负主要责任”。但是“*”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这就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缺陷。

对此,邓*做了精辟的论述。1980年,邓*在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时提出:“过去有些问题的责任要由集体承担一些,当然,毛主席同志要负主要责任。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

他还说:“单单讲毛主席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毛主席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稍后不久,在同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著名谈话中,邓*在回答“如何避免类似‘*’那样的错误?”的提问时说,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思想的民主和社会思想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思想的民主制度和社会思想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使我们党和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了党和国家建设的规律和途径。邓*的论述为后来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走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新路子”奠定了基础。

3.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建设之所以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制度本身的特征去加深理解。首先,判别是非,制度具有明确的规范作用。gg开放,发展社会思想市场经济,增加了党的建设的难度,使一些违背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行为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有判明是非的尺度。

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有了这样的标尺,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另外,有了这样明确的标尺,也有利于划清不正之风和改革中一些不当措施的界限,

保护广大党员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党的制度在调整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时,对有关的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程序等,或是作质的界定,或是作量的界定,对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怎样去做,规定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一些人在改革中钻空子。

第二,纠正错误,制度具有强制作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纠正当前“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的错误,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认识。然而,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

一方面,思想教育的成果需要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另一方面,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并非所有的党员都有高度的自觉性。在许多情况下,单靠思想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强制作用。

制度一经颁布,对每个党员、党的干部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并有一定的机构保证其实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违反制度搞不正之风,就会受到批评,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纪律的制裁。这种强制作用是思想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第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制度具有保障作用。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制度制定之后到其修改之前,始终保持其应有的效力,它不会因领导者的更迭而废止,也不会因领导者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在党的建设中可长期发挥作用。将党的优良作风包括民主作风用条文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下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如江同志所说,我们党在七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建党经验,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如何发扬光大,如何持之以恒,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使之制度化,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

党的队伍是不断更新的,有了健全的科学的制度,就能够保障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不断继承发展,代代相传。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

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根本性。是指党的制度建设是从党的长期活动中形成并被全党所认可的,是党的根本行为准则,是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制度一旦形成,对全党具有普遍适用性、强制性和约束力。

同时,党的制度是党的组织自身的特点、性质、目标、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性作用,要加强党的建设中,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

(2)全局性。党的制度是与党的工作的所有重要方面相联系,党的制度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工作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各方面建设成效。

(3)稳定性。党的每一项制度,一经制定和颁布,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法规性,它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长期性。党的制度是以法规和条文的形式,把一定时期内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系统起来、固定下来。它既可以指导和规范现实党内生活,又可以为将来党组织总结自身的新鲜经验奠定稳定的基础。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一是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要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建国后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很好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才发生了像*那样的错误。

二是发展社会思想市场经济要求更加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有序的、社会思想性质的市场经济,它同样需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必然要求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导方式,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以及在内部体制方面都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加强自身活动和党的领导工作的规范性。

党要胜任领导社会思想市场经济艰巨事业的领导,本身就必须是统一、强大和有战斗力。党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党的纲领和路线能否实现及实现的好坏。三是发展社会思想民主要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四是加强对党的执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进一步探索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持续创新和丰富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不断提升我们党执政科学化水平。

1.党的制度建设要系统推进。

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相统一,五位一体,系统推进。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我们党永葆先进性;

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经常性和它的成果;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素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

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扶持党内优良作风,防止和克服不良作风;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强健党的肌体,有效防止贪腐发生;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正确、稳定和有效。

2.党的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品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品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顺利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马克思思想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统一,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创新,在坚持马克思思想的前提下兼容并蓄,积极大胆而又慎重有序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制度建设要适应变化了的、发展了的形势,党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原理要坚持,在这个基础上,要推陈出新,修正和完善不合时宜的制度。

3.党的制度建设要注重实效。

党的制度的贯彻执行,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抓好党的制度的贯彻执行,关键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各项制度的价值、领会制度的精神、熟知制度的内容,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同时,要强化制度落实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以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

三、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

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体系。

(一)以章程为根本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党的制度体系。

(三)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工作。

四、基层党委的制度规范

基层党委主要要建立以下制度:

1.集体领导制度。

2.党委议事制度。

3.党委表决制度。

4.党委例会制度。

5.报告工作制度。

6.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7.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

8.联系群众制度。

9.调查研究制度。

10.廉政建设制度。

11.党务公开制度。

五、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90年的主要历程与基本经验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党的事业为轴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党内民主为价值取向,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吸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积极成果,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将党的相关理论化作具体规则,或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组织运作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全体成员和各级组织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逐步规范党员和组织行为,使之内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和各级组织规范运行的过程。

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均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9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的制度体系,而且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回顾我们党制度建设的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有效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90年的主要历程

1.从党成立至新民主思想革命胜利,我们党开始了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党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新民主思想革命时期,是党的制度建设实践的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制定和逐步完善了党的章程、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以及党的领导、活动、纪律、监督等一系列制度。

从党的“一大”到“六大”,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其后党的制度建设进入曲折发展的新阶段。遵义会议使党的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六届六中全会,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更加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党的制度建设工作,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及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

1942年作出《*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确立了一元化领导的制度。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章程,使党的制度建设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更为突出地强调了民主集中制。1948年,毛主席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随后通过了《*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央关于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并作出了相应的制度规定。

2.新中国成立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深化对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及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党在基本沿袭了战争年代形成的党的领导体制基础上,对自身制度建设与党对国家等领导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并完善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党对政府的领导。

初步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八大”总结执政党的经验,强调要发展党内民主,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把民主集中制推广到国家的政权建设和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改进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我们主张巩固集体领导,这并不是为了降低个人的作用,相反,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集体领导,也必须同个人负责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干部制度,并加强了党的监督制度建设。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提到新的高度,确立了制度建党的理念,建构了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体系框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gg开放和社会思想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思想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明确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思想民主与法制的任务,为党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提出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邓*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第三,建立健全党中央工作制度。制定了《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工作规则试行》、《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规则试行》、《十三届中央书记处工作规则试行》。第四,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作出了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党的十二大通过了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决定。为解决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实现干部年轻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五,健全党的生活制度。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六,恢复和加强了纪检监察制度建设。第七,提出了探索靠改革和制度建党的新路。提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4.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重大变化,继承和发展了邓*关于制度建党的思想,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阶段。

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既继承邓*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又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全面推进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把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江强调:“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第二,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江指出:“在gg开放和发展社会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央颁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新阶段。随后中央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四,规范民主生活会。党的一系列民主生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县以上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普遍提高。第五,严肃党的纪律。*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纪委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规定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应遵守的六条准则。第六,建立健全党员管理制度。

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5.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党的制度。第一,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确立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权威地位,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保障党代表和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

第二,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第三,强化了领导班子考评制度。

中组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第四,完善了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中央正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第五,加强了党内监督制度。*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第六,*中央颁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贪腐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贪腐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纪委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90年的基本经验

回顾9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不仅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的制度体系,而且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第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党的事业为轴心,将治党治国理政统一起来,不断推进执政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总结我们党90年发展历程得出的基本经验之一,就在于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就是说,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就能保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使党始终成为党的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将围绕着党的事业这个轴心来展开的好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期新阶段,只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伟大事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制度建设,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提供根本保证。

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将治党与治国、理政统一起来,“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实践中永葆生机。而要有效地治党、治国、理政,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深刻归纳,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在推进党的事业中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切实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落实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事业中去,落实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中去,不断推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事业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将党的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9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党的制度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思想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而思想建设的经常性和成果则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和巩固;党的组织建设是制度建设继续完善的实践环节。

制度建设是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依托;党的作风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外化,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支柱,只有不断健全党的各项制度,才能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腐倡廉建设是制度建设的重点,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保障,只有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同贪腐行为、不正之风等作坚决的斗争才有制度的保障。因而,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结合起来,统一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之一。

新时期新阶段,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经常性和它的成果;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素质;

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扶持党内优良作风,防止和克服不良作风;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强健党的肌体,有效防止贪腐发生;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正确、稳定和有效。总之,制度建设,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正如邓*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中所深刻阐述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而,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党内民主为价值取向,保证各项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党90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制度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错误的理论将导致制度建设误入歧途。因而,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思想基本原理与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以更好地指导党的制度建设,更好地规范全党的行动。

自建党以来,党的制度建设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制度建设是以高度集中为价值取向的,因而很多制度突出地强调组织本位与高度集中;全国执政以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加之外部势力对新中国的围堵封锁,党面临着巩固政权的繁重任务,基本沿袭了战争年代的制度,长时期未能推进党内民主及制度创新。制度变迁是个缓慢的进程,随着gg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党中央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思想”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因而,按照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总要求,

把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具体制度放到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的层面加以审视,以党内民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本位,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不断完善党的制度、机制与领导体制,有利于新时期新阶段全党更好地集中统一。

基于此,按照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扩大制度建设中的民主参与,与时俱进地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才能真正使各项制度更好地规范党员行动并逐步内化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以有利于全党更好地集中统一,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可忽略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具有整体观念,使党的制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绩效。

9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单项制度,可以发挥某一方面的效用;而综合制度方能发挥整体效用。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需立足于系统论的角度。党的制度以章程为根本依据,构成了一个制度群,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党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内容来说,主要有党的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等,具体又可分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及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党内统计制度等等。从类别来分,党的制度主要分为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一般规定“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制度一般规定“如何做”的问题。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整体上看,党的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每一类制度以至于每一项制度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各项制度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如果一项制度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这项制度就不可能有效地贯彻执行。

所以,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度的系统性。加强党内各具体制度之间在时空与内容上的协调,在新老制度交替时要搞好内容、范围与效力上的衔接,同时,各制度条文在内涵上要协调统一,不能互相矛盾。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突出章程的统领地位,系统构建党的制度体系,不能仅停留在面上,不能仅强调实体性制度,更要有严格的程序和实施保障的严密措施,使制度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此强化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执行力。因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促使党的制度体系成为有机整体,立体式、全方位巩固党的建设,惟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绩效。

第五,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以制度为准绳规范人的行为,严肃责任追究,在制度治党、制度管人中树立制度权威。

回顾党90年的奋斗历程,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制度建设中重视人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制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政党实践和政党处理社会诸种关系中逐步产生出来的。制度具有滞后性,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重视人的作用,人始终是制度的能动主体,人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又以自身的实践创新着制度。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人与制度必须有机结合,切实维护正式制度,与潜规则作坚决的斗争。“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以制度为准绳规范全体党员的行为,使全党能达到集中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严格区分责任,严肃责任追究,否则制度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因而,权威性是保证制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

树立制度权威,要大力改进领导体制,对一些不尽合理、完善的党的制度,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以推进;要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增强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党的制度的运行、监督、惩戒机制,保证党的各项制度具备应有的效力。“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思想兴旺发达的一整套制度,并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教育等手段来保障这套制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

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操作的惩处法规,明确违规违制行为惩戒措施,确保制度具有足够的约束力、威慑力。“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法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惟其如此,才能使制度权威真正树立起来。

第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积极成果,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和借鉴其他政党的经验,有助于提升制度创新水平,节约制度创制成本,党的制度建设90年的历程深刻证明了这一点。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中,必须以开阔的胸襟、宽广的眼界来看待人类创造的制度文明成果。制度文明在整个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制度建设的结果,又通过制度建设及其过程体现。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制度文明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制度文明保证人类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规范的轨道前行,在人类实践不断深入中,人类对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体系也日益完善。它的进步具有时代的更替性。在制度文明中,政治文明居于重要的位置。

政治文明是指国家政治制度的进步状态,它的发展程度主要通过不同时期社会统治者或国家管理者对于国家的性质、职能、目的、组织形式及治国方略等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来体现,它是随同制度文明以及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发展起来的。从制度文明的演进历程看,制度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它具有共享性和可资借鉴性。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积极成果,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们党有用的东西,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中,制度建设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它关系到执政党整体利益和战略目的的实现状况,甚至关系到执政党政权运作的相对稳定状况。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gg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认识逐步加深。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内在地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积极成果,结合我们的国情、党情,为我所用。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开拓党的制度建设的眼界,拓宽党的制度建设的思路,丰富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实践中,借鉴不等于照搬。吸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党加强制度建设所遵循的一条重要经验。

综上所述,9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相统一,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适应、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推进了党的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进一步探索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持续创新和丰富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不断提升我们党执政科学化水平。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