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职业防护规范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职业防护规范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5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材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新兴学科,因其微创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正迅猛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吸引了广大年轻医师从事该领域的实践。青年医师刚开始学习介入放射学时往往兴趣很高,尤其对介入操作,但常忽视自身的职业防护。另外,以前所受的该方面教育较少、意识淡薄,以及初学者常顾此失彼也是重要因素。以下就辐射防护和损伤感染的预防两方面谈谈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中的职业防护。

1辐射的防护

目前介入操作绝大多数是在*线引导下进行,介入操作比其他*线诊断的辐射剂量透视大大增加,因此如何减少辐射关系到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应严格按辐射防护的原则要求学生。

1.1时间原则辐射计量与曝光的时间呈正比,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曝光时间。在学生正式操作前应让他们熟悉各种操作器材的特点和操作方法,并在模具上反复练习;在上台前让其讲述操作的步骤、所用器材、解剖结构及注意事项等,以便顺利完成,减少操作时间。操作时,除必须透视观察外,应及时停止曝光,初学者往往在手上操作停止后仍踩透视键,应及时提醒。不需要在操作间的学生应提醒其离开。

1.2距离原则由于*线在空间走行时其线束分散,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即如果从辐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则剂量减少至原来的1/4。虽然这种关系适合于某一点辐射源,但临床上当病人是重要散射源时,距离原则对减少辐射剂量非常重要,应尽可能离球管(病人照射部位)远些。还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操作时,对导管的控制能力较差,常用两手同时捏住的一个部位操控,势必造成身体向球管处倾斜,造成辐射剂量增加,尤其对晶状体和甲状腺不利,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挺胸抬头、两手撑开的姿势和习惯。

1.3屏蔽原则*线在通过物质时,其强度的衰减除了物质本身的衰减系数外,随物质的厚度成指数倍衰减。因此,少量的衰减(屏蔽)物质就可大大减少*线的强度,如0.5mm的铅(常规铅围裙)可减少90%以上的*线的强度。在介入操作室的工作人员都应穿上铅围裙,还应提醒学生戴上铅眼镜、铅围巾和铅帽以保护晶状体和甲状腺等敏感部位。另外,还要尽可能用铅玻璃或挡板等以进一步减少所受的射线剂量。

1.4光圈原则光圈的大小决定*射线束的面积,光圈缩小则*线减少,人体所受的剂量亦减少。因此,在不影响诊断和治疗所需视野的前提下,应提醒学生尽可能地缩小光圈。

2损伤感染的预防

介入操作如同外科手术,免不了同病人血液的接触,而目前国内的介入手术大部分与肿瘤病人的治疗有关,尤其是肝癌病人,常有肝炎病史,应提醒学生注重防护,尤其是避免针头等器械损伤皮肤。

2.1避免损伤各种手术器械应有固定的位置,尤其是针头等锐利物,以免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刺破皮肤,不再使用的针头等应及时置入专门的容器。注射器推注时应注意有无与导管等紧密连接,以免溅入眼睛。

2.2预防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有效率为96%~99%,同时对丁肝也有预防作用。

因此,凡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学生都应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完成一个全过程接种半年后,检测体内是否产生了抗体。如果体内已有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即使暴露于污染了HBV的血液,也不存在感染HBV的危险。

2.3发生意外及时处理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时处理。皮肤意外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如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用无菌敷贴包扎,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艾滋病病毒(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伤后立即采集病人的血样作病毒血清检查,若确定被感染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尽早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或乙肝疫苗,口服大量叠氮胸苷(AZT),然后进行周期性跟踪复查。

2.4抗肿瘤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目前国内介入操作以动脉化疗和/或栓塞为主。使用抗肿瘤药物时,打开安瓿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应使用专门的注射器;溶解粉剂药物时,溶酶应沿瓶壁缓慢注入,以防粉末溢出;抽吸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从密封瓶中抽取药液后,在瓶内排气,排气后再拔针,以免药液排在空气中。

以上防护原则必须持续贯彻在教学中。但介入放射学是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典型的介入操作,要求左手操作导管、右手扭控导丝,与此同时,眼睛注视透视器、脚踩透视踏板,达到多器官的平衡运用,以成功地行某一血管的选择性插管,初学者各方面难以达到协调,常犯顾此失彼的毛病。因此,除了平时反复向学生强调以上原则外,还应在操作时不断的提醒,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同时,还应定期对学生所受的辐射剂量予以检测,定期检查血常规、肝炎免疫等,以充分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篇2:井巷爆破产生有毒气体防护措施

目前,在井巷的掘进与开挖中,钻眼爆破方法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施工手段,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井巷掘进爆破时,炸药爆炸生成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有毒成份。由于井巷作业空间狭小,通风条件较差,容易造成有毒气体浓度超标,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国内外的爆破工程中,炮烟中毒的死亡事故占整个爆破事故的28.3%。可见有毒气体是造成井下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1炮烟中有毒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危害性

在炸药爆炸生成的炮烟中,有毒气体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如果炸药中含有硫或硫化物时,爆炸过程中,还会生成硫化氢和亚硫酐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的危害性极大,当人体吸入一定量的有毒气体之后,轻则引起头痛、心悸、呕吐、四肢无力、昏厥、重则使人发生痉挛、呼吸停顿,甚至死亡。

炮烟中有毒气体的毒性,用空气中的危险浓度来表示如表1。

由表1可看出浓度越高,气体毒性越大。另外,有毒气体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某些有毒气体对煤矿井下瓦斯能起到催爆作用(如氧化氮)或引起二次火焰(如一氧化碳),尤其是在高瓦斯矿井中,易造成灾难性事故。因此对井巷掘进爆破过程中的有毒气体,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表1有毒气体空气中的危险浓度

有毒气体

各种气体危险浓度(mg/L)

吸入数小时将引起轻微中毒

吸入1小时后将引起严重中毒

吸入0.5~1小时就会有致命危险

吸入数分钟会死亡

一氧化碳

0.1~0.2

1.5~1.6

1.6~2.3

5

氧化氮

0.07~0.2

0.2~0.4

0.4~1.0

1.5

硫化氢

0.01~0.2

0.25~0.4

0.5~1.0

1.2

亚硫酐

0.025

0.06~0.26

1.0~1.05

2炸药爆炸时产生有毒气体的主要原因

2.1炸药的氧平衡

在井巷掘进爆破进程中,一般使用混合炸药,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某些炸药含有氯,硫,金属及其盐类),其中非爆炸性氧化剂分子或富有氧元素的炸药分子为氧化剂,而非爆炸性可燃剂分子或富有碳、氢元素的炸药分子为燃料,混合炸药爆炸的实质是氧化剂和燃料发生高速化学反应的过程。炸药内含氧量与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氧平衡关系。如果所选炸药中的含氧量恰好能满足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氧量(即零氧平衡),此时,氧和可燃元素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理论上讲,炸药爆炸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所选炸药为负氧平衡炸药(炸药中含氧量不足),将会产生可燃性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如果所选炸药为正氧平衡炸药(炸药中的含氧量超过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的耗氧量),多余的氧在爆炸过程中(高温、高压)与氮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氧化物有毒气体。

2.2炸药爆炸反应的完全程度

炸药反应的完全程度与炸药组成、成份性质、炸药密度、粒度、装药直径、起爆冲能的大小等诸多因素有关。例如:当炸药组成相同时,粒度越小,混合起均匀,反应就越完全,有毒气体生产量就越小;

2.3周围介质的作用

某些矿物介质可与爆炸产物起化学反应,或者对爆炸产物的二次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使有毒气体含量增大。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煤可以还原爆炸产物中的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有毒气体。爆炸作用时,含硫的矿石可生成硫的氧化物或硫化氢有毒气体。当周围介质温度较低时,浆状炸药在低温情况下也常出现不完全爆炸或爆轰中断现象,使有毒气体含量大大增加。

3有毒气体的防治措施

3.1优选炸药品种和严格控制一次起爆药量

在井巷爆破掘进过程中,应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选用炸药品种。如工作面积水时,应选用抗水型炸药,否则因炸药受潮而影响爆轰稳定传播而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对于低温冻结井施工,应选用防冻型炸药,否则炸药也会因不完全爆炸或爆轰中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爆破产生的有毒气体量与炸药用量成正比,严格控制起爆药量,可以有效地降低爆破有毒气体生成量。

3.2控制炸药的外壳材料重量

为了防潮,粉状炸药通常采用涂蜡纸壳包卷,由于纸和蜡均为可燃物质,夺取炸药中的氧,易使炸药在爆炸时成分负氧平衡反应。在氧量不充裕的情况下,将会产生较多一氧化碳气体,因此,限定每100g炸药的纸壳重量和涂蜡量分别不超过2g和2.5g。

3.3保证炮孔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

保证炮孔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能够使炸药发生爆炸时,介质在碎裂之前,装药孔洞内保持高温、高压状态,有利于炸药充分反应,减少有毒气体生成量。而且足够的堵塞长度和良好的堵塞质量,还会减少未反应或反应不充分的炸药颗粒从装药表面抛出反应区,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含量。

3.4采用水封爆破或放炮喷雾

炸药爆炸时会形成高温高压环境,水封爆破时产生的水雾,在高温高压下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炮烟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由于爆破产生的某些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因此在放炮时,采用自动喷雾设施进行喷雾,既能起到降尘作用,又能有效地减少有毒气体含量,使炮烟毒性降低。

3.5采用反向起爆方式

采用反向起爆方式时,炮泥开始运动的时间比正向起爆推迟,间接地起到了增加炮孔堵塞长度的效果,使炸药反应完全程度提高,从而降低有毒气体生成量。

篇3: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规范

个人防护用品在预防职业危害的综合措施中,属于第一级预防部分,当劳动条件尚不能从设备上改善时,主要依靠防护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如发生中毒事故或设备检修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

个人防护用品有防护服装、防护鞋帽、防护手套、防护面罩及眼镜、隔音器、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剂等。

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隔热屏蔽和吸收过滤的作用。

起到隔热和屏蔽作用的有防护服装、口罩、帽、手套、防护面具、隔音器等。例如,根据接触职业的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可以分别装备防尘、防酸碱腐蚀、防高温辐射和防放射性物质粘污的防护服装等;根据噪声的频谱和强度可装备内耳或外耳隔音器等,用以减小劳动者直接接触或受污染的程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起吸收和过滤作用的有防护眼镜和呼吸防护用具。例如,防护眼镜片可选择地吸收过滤紫外线等;过滤式防毒面具能吸收过滤有毒气体和粉尘等。

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时,不仅要注意防护效果,还应考虑是否符合生理要求,便于利用。在使用时还需加强管理和检查维护,才能达到应有的防护效果。

卫生部门在对企业的监测过程中发现,在企业已经配备了相应的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大部分职工却未佩带,他们认为佩带防护用品一是嫌麻烦,二是不适应,影响操作。因此,我市大部分职工的个人防护意识尚有待加强。

篇4:有机溶剂作业个人防护用品规范

有机溶剂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因此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呼吸防护用品和皮肤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用品主要有过滤式(包括自吸过滤式的全面罩、半面罩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头罩或面罩)和隔绝式(包括供气式和携气式)。根据其接触的有机溶剂的种类、场所,选用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在储槽或通风不良的室内作业场所,临时性从事有机溶剂作业时,或在有通风的室内作业场所从事有机溶剂作业,且每日作业时间在1小时以内时,可选择佩戴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在曾经装储有机溶剂或其混合物且仍存在危害的储槽作业时,或在未设置局部排风、全面通风装置,有机溶剂整齐发生源未被密闭的储槽内或通风不良的室内作业场所从事有机溶剂作业时,可选择佩戴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

皮肤防护用品有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围裙、防护眼镜、防护鞋等。

篇5:静电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部门生产自动化、高速化和精密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静电现象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静电的产生

静电的产生过程及方式是相当复杂的,主要有感应起电、介质的极化起电、温差起电、压力起电、吸附起电、电解起电和接触起电等。有时几种起电方式同时存在。其中接触起电是产生静电电荷的主要方式,生产中常见的物体经接触和分离过程而产生静电的现象有;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物体分别带有等值异号电荷的过程。液体和粉体类产生静电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2)冲流起电——液体类物质与固体类物质接触时,在接触界面形成整体为电中性的偶电层。当此两相物质做相对运动时,由于偶电层被分离,电中性受到破坏而出现的带电。

(3)剥离起电——剥离两个紧密结合的物体时引起电荷分离而使两物体分别带电。

(4)喷雾起电——喷射在空间的液体类物质由于扩展分散和分离,使之形成许多微小液雾和新的界面,当此偶电层被分离时而产生静电。

(5)碰撞起电——粉体类物体由于粒子与粒子或粒子与固体之间发生碰撞,形成快速的接触和分离而产生静电。

(6)溅拔起电——溅泼液体时,微小的非湿润液滴落在物体上并在其界面产生偶电层。由于液滴的惯性滚动而发生电荷分离,使液滴及物体分别带上不同符号电荷。

此外还有如喷射起电、沉降起电、破裂起电、滴下起电等。

在工业生产中,固体之间的相互接触(如传动皮带与导轮的接触,塑料被碾压,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等)可产生大量的静电现象。此外,固体经磨碎、研磨而分散成细小的颗粒(粉尘),在粉碎、运输、搅拌等过程中,粉体静电可高达数千伏甚至数万伏。

2.静电的物理现象及其危害

带电物体在其附近空间产生静电作用,这种由带电体产生静电作用的附近空间,称为静电作用场。由于静电场的存在,在带电体附近便呈现出各种静电现象,如静电力学现象、静电放电现象以及静电感应现象等。并且,由于这些物理现象又将引起各种静电危害与事故。

(1)静电力学现象及其引起的危害

带静电物体在其附近空间产生的电场具有电能,从而使其他物体具有被吸引或被排斥的作用力。静电场的作用力仅及磁铁作用力的万分之一大小。因此,静电的力学现象只对于毛发、纸片、尘埃等轻小物体起作用,而对重物却不起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静电的力学作用将导致粉末堵塞筛网,或粉末粘附在输送管道和管道转弯处而造成输送不畅。而且静电斥力还使粉尘飞散,收集困难。在纺织生产中,静电力会使线纱缠绕、漂丝、绕线不紧,甚至造成线纱混乱而使织机停车。在印刷中,由于静电力作用而使纸张吸附而造成不能翻页或套印不准,或因油墨带电而使印刷不匀。在医院,电子器件生产车间和计量容器里,因静电力而吸附灰尘,造成污染、产品质量不良和计量误差等各种故障和危害。

(2)静电放电现象及其引起的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当物体的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或其电位高于周围介质的击穿场强时,就会发生静电放电现象。这种静电放电现象是电场能量引起带电体周围空间的气体发生电离而产生的能量释放过程,即静电能量转变为热能、光能和声能的过程。

根据静电放电的发光形态,静电放电可以分为电晕放电、刷形放电、火花放电以及沿带电体表面发光的表面放电。

电晕放电一般发生在相距较远,且表面有尖凸的不同电极间。放电时使局部空气电离,其放电能量较小。

刷形放电多发生在绝缘体上。放电时电极间的空气被击穿,形成具有许多分支的放电通道。这种放电能量略大于电晕放电能量。

火花放电多发生在金属物体之间。放电时电极间的空气被击穿,形成了很集中的放电通道。此种放电能量释放快且集中,因此其引燃的危险性最大。

导体放电时,其上电荷一次全部消失,即静电场所储存的能量一次集中释放,因此有较大危险性。绝缘体放电时,其上电荷不能一次放电全部消失,其静电场所储存的能量也不能一次集中释放,因此危险性较小。但是,当爆燃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很小时,绝缘体上的静电放电火花也能引起混合物燃烧或爆炸。而且,正是由于绝缘体上的电荷不能在一次放电中全部释放,因此使得带电绝缘体具有多次放电的危险性。

静电放电可导致生产故障,可使半导体元件遭受破坏,并使使用这些元件的电子装置等发生误动作并出现故障;静电噪声可引起信息误差;可引起火灾和爆炸;以及对人体产生静电电击,引起皮炎或皮肤烧伤等伤害。

(3)静电感应现象及其引起的危害

静电感应是在静电场影响下,引起物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这个表面上的感应电荷有正负两种,而整个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则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其总带电量为零。但由于表面正负电荷完全分离而存在,因此它和表面带有静电是相同的,并由此也将出现上述的静电力学现象和静电放电现象。而由于这些静电现象的存在,又将引起如前所述的一系列静电危害和事故。被绝缘的良导体如受到静电感应是非常危险的。为此,为了防止液体、粉体输送作业中使用的软管带、薄膜、绕线骨架、旋转机的转子等受到静电感应,都必须进行静电接地。

3.静电的安全防护

由静电引起的最严重危害是火灾和爆炸。因此,静电安全防护的着重点主要就是对火灾和爆炸的防护。

(1)控制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消除静电的危害,首先应采取技术措施,从工艺上限制或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聚。如在材料的选用上或生产设备的材质选用上加以注意;改善作业方式,防止溅泼起电、冲洗起电等,并尽量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灌装溶液时先清除罐底杂质,并净化石油制品,有助于消除附加静电。也可以采取泄漏法和中和法消除静电。

(2)个体防护

人体在行走、穿脱衣服或从坐椅上起立等活动过程中,由于衣着等固体物质的接触和分离以及静电感应等原因,均可使人体产生静电。人体与其他物体之间放电时,其放电火花足以引燃石油蒸汽及许多气体。因此,在易爆易燃环境中,必须穿着用导电纤维制成的防静电工作服和用导电橡胶制做的防静电鞋。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