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螺杆式空压机:安全技术交底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电动螺杆式空压机:安全技术交底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2

交底内容:

1、电动螺杆空压机司机必须经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2、启动前要做好下列准备和检查

1)检查机械应设置平稳;外部各联接螺栓应紧固,运动部位应灵活;各传动防护装置应良好。

2)检查电动机及启动器外壳需接地良好,电机附近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3)保持润滑油螺杆式液压油在标尺范围内。

4)检查传动皮带的松紧度适宜,空气内锓器物无污物堵塞。

5)接通水源,打开各进水阀,使冷却水畅通。

6)打开排风阀,使启动前压缩机处于空载状态。

7)打开储气筒下部开关放水。

3、运转中注意事项

1)机械必须在无负荷状态下启动,待空载运转正常后,再逐步使风机进入负荷状态。

2)检查机器中无漏油漏水漏气现象,如严重应立即停机检查。

3)注意机油压力排气压力水温指示油指示是否正常。

4)检查电机温度是否正常吸气阀盖是否过热。

5)运行中出现异响异味油温排气压力突然升高,安全阀失灵,电动机或电控装置出现异常等情况,均应立即停机。

4、停机注意事项

1)正常停车,应先卸去荷载,再切断电源。

2)关闭冷却水进水阀门。冬季应将所有排水阀完全打开,放尽冷却水。

3)做好机身卫生,填好运转记录。

篇2:转化器:安全技术交底

年产10万吨烧碱、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二期工程转化工序共有18台立式转化器(位号:2R0401A-I、2R0402A-I)。转化器几何尺寸为Φ3200×5347,材质为Q235-B,每台净重40.168吨。转化框架为混凝土框架式结构,转化器安装在二层框架上,安装标高为+5.000。整个项目属于填平补齐项目,设备安装区域位于生产区,施工与生产同步,在二期框架东侧及南侧均紧邻一期生产装置区。作业区域属于甲级防爆区。转化器安装工作是整个项目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施工难度较大,安装过程中安全施工至关重要。1.施工道路准备:吊车行走路线及停车位置在转化框架的西侧,利用厂区硬化的路面作为吊车站位点,路面不够宽的情况下,要把地面夯实后用枕木支腿,提前办理占路施工作业票。2.基础准备:设备基础经中间交接验收并合格,垫铁螺栓放置到位,框架内转化器吊装孔的垂直空间内,不准有任何阻碍转化器升降的物体,并且设备支座基础周围留有适当空间,以便安装人员对转化器进行安装找正,工作范围内不准有任何杂物。3.技术准备:图纸资料已到位,安装标高及管口方位按图施工,施工方案已报审。4.人员准备:成立转化器吊装指挥部,下设楼下、楼上两个吊装小组,各专业人员和各吊装小组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吊装程序进行工作,凡参与起吊的特种职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5.吊装流程:施工准备——→方案编制、报批——→场地清理——→基础验收合格——→机、索具进场——→起重机就位——→挂设索具——→技术交底---岗位分工——→安全联合检查——→试吊、正式吊装——→索具拆除、起重机移位开始其它设备的吊装6.吊装工艺:(1)设备为整体到货,由于设备安装标高较高且受框架上部横梁的影响,我单位吊装时准备采用一台350吨汽车吊主起吊,70吨汽车吊配合送尾。350吨汽车吊采用35.2m主臂、100吨配重,回转半径16m,查其性能表,以上工况可起吊53.3t。由于到货设备本体未提供吊耳,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吊装要制作专用吊具。(350吨汽车吊、70吨汽车吊为甲供)(2)吊装工艺:350吨汽车吊利用吊具吊装转化器的头部,70吨汽车吊送尾抬吊转化器的下部,随着350吨汽车吊的起吊,转化器的头部开始起升,70吨送尾吊车向前送尾,将设备平衡抬起离地300mm时,停留5分钟,对所有的机索具、吊装机械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后继续起吊。350吨汽车吊继续起升,70吨配合溜尾,待设备完全直立后,将溜尾索具摘除。350吨汽车吊继续起吊,吊至预定高度后开始转杆,使设备至安装位置正上方,将设备从预留孔洞缓慢落下,放至基础上,调平找正后,方可摘钩。7.安全技术要求及安全质量规定7.1安全技术要求7.1.1卸扣A、所有卸扣应有出厂合格证,吨位明确,吊轴应配合良好,固定螺母应手动能自由旋入,严禁强力装配。B、使用时卸扣的螺帽或轴螺纹部分应拧紧,螺纹部分应预先涂加润滑油。7.1.2钢丝绳A、所有钢丝绳应有出厂合格证。B、钢丝绳应排列平整,不得相互重叠挤压,股间长度松紧一致。C、钢丝绳不得与工件、建筑物的棱角直接接触,与动力线交汇附近应设保护套管。D、钢丝绳严禁车辆碾压及电焊击伤。7.1.3吊车:按吊车使用说明书进行。7.2安全质量规定7.2.1吊装施工前,应由主管工程师和安全部门向参加吊装作业的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全体施工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起重安全知识,熟悉有关规程、规范,胜任本职工作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在吊装中严格遵守十不吊规定。7.2.2参加吊装的起重人员,应经医务部门检查,确认身体健康,适应高原气候登高作业,方可上岗。7.2.3正式起吊前必须进行试吊。试吊中应检查全部机索具等受力情况,发现问题应先向吊装指挥报告,将工件放回地面,排除故障后重新试吊,确认一切正常后方可正式吊装。7.2.4主辅吊车共同工作时,动作要平衡、协调一致,避免工作振动和摆动,设备就位后应及时找正、找平,固定前不得松开吊装索具。7.2.5吊装时任何人员不得在工件下面,受力索具附近及其他危险地方停留。7.2.6吊装过程中,如发生突然情况或因故暂停,施工人员不得慌乱,要听从指挥,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加强现场警戒,迅速排除故障,不得使吊件长时间处于悬吊状态。7.2.7严禁电焊把线与钢丝绳接触,一旦发现击伤,必须向吊装指挥汇报,进行处理。7.2.8吊装作业警戒区应设明显标志,吊装时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或通过。7.2.9高空作业必须佩带安全带,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不允许从高处向地面抛扔工具、材料、上下传递需用绳索进行,且上呼下应。7.2.10吊装机械应做好防雷措施,防止意外。7.2.11一旦发生吊装安全事故,应用录象或照相方法记录事故现场原状,未经安全部门批准,不得扰乱事故现场,如果发生事故有扩大的趋势,经总工程师和安全责任工程师批准,可以采取临时加固等补救措施,总指挥应及时组织抢救,防止事故延伸扩大。7.2.12吊装现场应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和医务人员,防止突然事故发生。7.2.13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7.3安全对策表安全对策表吊装机械1、按吊装方案要求选择机索具2、按期参加年检且合格3、有安全作业许可证4、定期对机械进行保养5、定期进行载荷试验并做好记录6、禁止超负荷运行7、每日班前进行自检、自查技术管理、机械操作和起重作业人员1、按要求参加培训,取证,按期复审,持证上岗2、定期参加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3、身体检查4、吊装方案必须由有资格人员编制5、吊装方案必须按规定审批6、作业前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确认,办理作业票,签发起吊令索具断裂1、按吊装方案要求选用吊装索具2、钢丝绳在使用前由专人负责检查3、吊运工件时必须选择正确的吊点4、吊装工件带有尖(棱)角时要加垫保护措施5、设备吊耳上应涂抹黄油6、索具与电焊把线应采取有效隔离7、使用的钢丝绳应有合格证明书卡环折断作业前对卡环检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严禁使用:1、卡环表面有裂纹2、卡环工作部位磨损断面达原尺寸的1/103、开口度比原尺寸大15%4、卡环出现扭转变形5、危险断面或卡环颈部产生塑性变形6、补焊过的卡环指挥人员和操作配合失误1、信号指挥和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2、操作时旗哨齐全、指令要清晰准确3、信号指挥和操作人员在作业前进行信号交流4、作业前要了解作业现场环境5、操作人员在信号不清时不能盲目操作作业时造成人身设备事故1、严格遵守“十不吊”规定2、设备吊装时设置明显的警戒区域3、进行大型设备吊装前应进行清场,无关人员不得进警戒区域内4、在进行吊装作业时,作业范围内、吊物下方严禁有施工人员作业或行人通过5、吊物上下严禁站人6、吊装时按要求在吊物上设置溜绳,防止吊物晃动7、正式吊装前进行试吊,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继续吊装8、操作人员不得随吊物上下9、吊装就位后,待工件放置稳定找正,地脚螺栓紧固后方可拆卸吊装索具。小件及散件放到指定位置,按标准摆放。10、在高压线下进行吊装作业,必须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11、夜间进行吊装作业必须保证充足照明(大型设备吊装禁止夜间进行)12、风力大于五级及恶劣天气禁止进行吊装作业触电事故1、在高压线下进行吊装作业,必须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2、配电箱内漏电开关必须贴对应用电设备标签3、电线接头防水措施必须有效4、电线过路要有保护措施,防止碾压5、用电设备规范接地6、大型吊车雷雨季节要做好防雷接地措施7、接地电阻符合要求并定期组织进行检查8.环保及文明施工8.1设备吊装前,严格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要求布置设备、吊装机具、机具摆放整齐有序,做到物流有序,保证现场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状况良好。8.2设备吊装过程中,保持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排水良好。8.3电源线、溜绳、钢丝绳、道木等应排放整齐,穿越道路时,应用槽钢或角钢加以保护。8.4各种措施用料等,应按指定的地点分类摆放。每次吊装前应对场地进行清扫,保持施工场地平整整齐。8.5参加施工的作业人员应加强成果保护意识,做好本工序的成果保护,同时不破坏上下工序及其他专业的成果。9.成品保护9.1设备就位后,未完工程施工时必须作好成品保护工作。9.2对转化器外表面采取加固措施,设备管口做好保护。10.突发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10.1成立突发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小组,总指挥全权负责。10.2总指挥应及时果断处理吊装过程出现的紧急情况。10.3当事故的评估预测达到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条件时,由应急小组组长启动应急反应预案令。10.4对事故现场经过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所有现场人员均得到清点,不存在其它影响应急救援预案终止的因素,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公共救援,应急总指挥认为事故的发展状态必须终止的,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令。10.5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终止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事故现场和物证,经有关部门认可后可恢复施工生产。对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认真科学地作出总结,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中的不足和缺陷,为今后的预案建立、制订、修改提供经验和完善的依据。吊车作业施工计划表时间作业内容吊装计划表350吨汽车吊70吨汽车吊第一天吊装前准备工作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1A-c3小时3小时350吊车移位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1D1小时1小时第二天吊装2R0401E-F2小时2小时350吊车移位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1G-I3小时3小时第三天吊装前准备工作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2A-C3小时3小时350吊车移位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2D1小时1小时第四天吊装2R0402E-F2小时2小时350吊车移位2小时2小时吊装2R0402G-I3小时3小时

篇3:电焊机安装搬运使用作业技术交底

一、基本要求:

1.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持证上岗。

2.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入场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3.必须一人作业,一人监护,作业人员穿绝缘鞋,停电验电后再作业;

4.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合格的安全帽,系紧下颚带,锁好带扣,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合格的安全带,系挂牢固,高挂低用;

5.进入施工现场禁止吸烟,禁止酒后作业,禁止追逐打闹,禁止操作与自己无关的机械设备,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6.进入作业地点时,先检查、熟悉作业环境。若发现不安全因素、隐患,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立即处理,确认安全后再进行施工作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要求有关部门处理解决。现场所有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等,严禁私自移动和拆除,如需暂时移动和拆除的须报经有关负责人审批后,在确保作业人员及其他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拆移,并在工作完毕(包括中途休息)后立即复原。

二、安装使用要求:

1.电焊机安装前应:

(1)先检查外观是否完好,各转动部件是否正常,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

(2)摇测一次线圈对二次线圈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300兆欧;

(3)摇测一次线圈对金属外壳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300兆欧;

(4)摇测二次线圈对金属外壳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300兆欧;

(5)检查电流调节开关是否完好、灵活可靠。

2.电焊机安装在专用防雨、防砸棚栏内,控制箱内安装防触电装置,控制箱安装在防护栏一端预留位置。电焊机的控制箱必须是独立的,容量符合焊接要求,控制装置应能可靠地切断设备最大额定电流;

3.电焊机一次侧电源线选用YC-3*10橡套电缆长度小于5米。控制箱保护零线端子板、焊机金属外壳与保护零线可靠连接。注意一次二次线不可接错,输入电压必须符合电焊机的铭牌规定;

4.电焊机一二次侧防护罩齐全,电源线压接牢固并抱扎完好无明露带电体,把线与焊机采用铜质接线端子,焊把线长度不大于30米,并且双线到位,导线完好无破损;

5.焊机使用、摆放在防雨、干燥和通风良好,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便于操作的位置;

6.搬运时必须切断电源,将电焊机电源线从控制开关下口拆除后再搬运;

7.搬运过程中注意,人身及设备安全,防止碰撞。达到使用地点检查确认完好。参照本交底2-5条执行,严禁使用小推车作电焊机安装平台;

8.作业完毕拉闸、断电、锁箱。

篇4:砼地泵布料机安全技术交底

1.泵送设备要有专业人员操作,泵送设备放置场地应是平坦,坚实的,距基坑边一定距离,且有符合规定的电源。有密封的防护棚,布料杆在悬臂动作范围内无障碍物,无高压线;

2.泵送设备与浇筑点的管道敷设线应接直线,少弯曲,管道支撑的敷设与管道的固定必须紧固可靠,管道接头处应密封可靠,不得软管钢管混用;

3.严禁垂直管道直接装接在地泵的输出口上,应在垂直管架设之前装接长度不少于10米的水平管,水平管进泵处应装逆止阀,敷设向下倾斜度的管道时,下端应装一段水平管,其长度至少为倾斜管高度的五倍;

4.输送泵利用臂架作业时,应在风速小于16米/秒以下时进行,风力大于六级以上时,不得使用悬臂,天气炎热时应用湿润的麻袋片、等遮盖管道;

5.输送泵管一旦堵塞时,应先停止泵送,检查堵塞管道,把该管卸下清理干净后重新安装牢固,密封清理干净后准备复位;

6.布料杆在使用过程中和存放期间必须用绳索从多个方向拉结固定牢固,无法拉接时,设临时支撑;

7.布料杆吊运时要平衡锁牢,组装时防止管口咬手,布料杆应放在平整坚实的场地上;

8.地泵输送管道严禁安装到汽车输送泵上使用。

篇5:泵站:安全技术交底

一、沉井制作

1外壁粗糙、鼓胀

1.现象

沉井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外壁表面粗糙、不光滑,尺寸不准,出现鼓胀,增大与土的

摩阻力,影响顺利下沉。

2.原因分析

(1)模板不平整,表面粗糙或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脱模时,混凝土表层

被粘脱落。

(2)采用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水分被吸去,致使混

凝土失水过多,疏松脱落形成粗糙面。

(3)采用钢模板支模,未刷或局部漏刷隔离剂,拆模时,表皮被钢模板粘结脱落。

(4)模板接缝、拼缝不严密,使混凝土中水泥浆流失,而使表面粗糙;或混凝土振捣

不密实,部分气泡留在模板表面,混凝土形成粗糙。

(5)筒壁模板局部支撑不牢,或支撑刚度差,或支撑在松软土地基上;浇筑混凝土时

模板受振,或地基浸水下沉,造成局部模板松开外壁鼓胀。

(6)混凝土未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漏振或下料过厚,振捣过度,而造成模板变形,筒

壁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或鼓胀。

3.预防方法

(1)模板应经平整,板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浇水湿润,清洗干净;钢模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

少于二遍,不得漏刷。

(3)模板接缝、拼缝要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刮腻子堵严,

防止漏浆。

(4)模板必须支撑牢固,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如支撑在软土地基上应经加固,并有排

水措施,防止浸泡。

(5)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浇筑,严防下料过厚及漏振、过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

排除为止。

4.治理方法

井筒外壁粗糙、鼓胀主要是增大了下沉摩阻力,影响下沉,应加以修整。即将粗糙部

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素水泥浆或1:3水泥砂浆抹光。鼓胀部分应将凸出部

分凿去、洗净,湿润后亦用素水泥浆或1:3水泥砂浆抹光处理。

2井筒裂缝

1.现象

井筒制作完毕,在沉井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裂缝,有的出现在隔墙上或预留孔的四角。

2.原因分析

(1)沉井支设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未进行加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地基出现不

均匀沉降造成井筒裂缝c

(2)沉井支设垫木(垫架)位置不当,或间距过大,使沉井早期出现过大弯曲应力而造成

裂缝。

(3)拆模时垫木(垫架)末按对称均匀拆除,或拆除过早,强度不够,使沉井局部产生过

大拉应力,而导致出现纵向裂缝。

(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荷载相差悬殊,沉陷不均,产生了较大的附加弯矩和剪应力造成

裂缝;而洞口处截面削弱,强度较低,应力集中,常导致在洞口两侧产生裂缝。

(5)矩形沉井外壁较厚,刚度较大,而内隔墙相对较薄、较弱,因温度收缩,内隔墙被

外壁约束而出现温度收缩裂缝。

3.预防措施

(1)遇软硬不均的地基应作砂垫层或垫褥处理,使其受力均匀,荷载应在地基允许承

载力范围以内。

(2)沉井刃脚处支设垫木(垫架)位置应适当,并使地基受力均匀。垫木(垫架)间距应通

过计算确定,应使支点和跨中发生的拉应力彼此相等,并应验算沉井壁在垂直均布荷

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扭矩(对圆形沉井),使其不超过沉井壁的垂直抗拉强度。拆

除垫架,大型沉井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小型沉井达到70%。

(3)拆除刃脚垫木(垫架)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先抽除一般垫木(垫

架),后拆除定位垫架。

(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支模应使作用于地基的荷载基本均匀;对沉井孔洞薄弱部位,应

在四角增设斜向附加钢筋加强。

(5)矩形沉井在外壁与内隔墙交接处应适当配置温度构造钢筋。

4.治理方法

(1)对表面裂缝,可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

方法进行处理。

(2)对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

学浆液(环氧或甲凝浆液)的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采用灌浆与表面封闭相结合的方

法。缝宽小于0.1mm的裂缝,可不处理或只作表面处理即可。

3井筒歪斜

1.现象

井筒浇筑混凝土后,筒体出现歪斜现象,影响沉井下沉的垂直度控制。

2.原因分析

(1)沉井制作场地土质软硬不均,事前未进行地基处理,筒体混凝土浇筑后产生不均匀

下沉。

(2)沉井一次制作高度过大,重心过高,易于产生歪斜。

(3)沉井制作质量差,刃脚不平,井壁不垂直,刃脚和井壁中心线不垂直,使刃脚失去

导向功能。拆除刃脚垫架时,没有采取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承垫木。抽除

后又未及时回填夯实,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致使沉井在拆垫架后出现偏斜。

3.预防措施

(1)沉井制作场地应先经清理平整夯(压)实,如土质不良或软硬不均,应全部或局部进

行地基加固处理(如设砂垫层、灰土垫层等)。

(2)沉井制作应控制一次最大浇筑高度在12m以内,以保持重心稳定。

(3)严格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质量,使井壁外表面光滑,井壁垂直。各部尺寸在规

范允许偏差范围以内。抽除沉井刃脚下的承垫木,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

地进行。每次抽出垫木后,刃脚下应立即回填砂砾或碎石,并夯打密实,井外回填土

应夯实均匀;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

4.治理方法

井筒已歪斜,可在开始下沉时,采取在歪斜相反方向,刃脚较高的部位的一侧加强挖

土,在歪斜的方向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来纠正。

二、沉井下沉

1下沉过快

1.现象

沉井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出现异常情况,施工难以控制。

2.原因分析

(1)遇软弱土层,土的承载力很低,使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

(2)长期抽水或因砂的流动,使井壁与土的摩阻力下降。

(3)沉井外部土体出现液化。

3.预防措施

(1)发现下沉过快,可重新调整挖土,在刃脚下不挖或部分不挖土。

(2)将排水法改为不排水法下沉,增加浮力。

(3)在沉井外壁间填粗糙材料,或将井筒外的土夯实,增大摩阻力。

4.治理方法

(1)可用木垛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承,以减缓下沉速度。

(2)如沉井外部土液化出现虚坑时,可填碎石处理.

2下沉过慢

1.现象

沉井下沉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不下沉的现象。

2.原因分析

(1)沉井自重不够,不能克服四周井壁与土的摩阻力和刃脚下土的正面阻力。

(2)井壁制作表面粗糙,高洼不平,与土的摩阻力加大。

(3)向刃脚方向削土深度不够,正面阻力过大。

(4)遇孤石或大块石等障碍物,沉井局部被搁住,或刃脚被砂砾挤实。

(5)遇摩阻力大的土层,未采取减阻措施,或减阻措施遭到破坏,侧面摩阻力增大。

(6)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因故中途停沉过久,侧压力增大而使下沉过慢或停沉。

3.预防措施

(1)沉井制作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施工,保持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光滑。

(2)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的计算(*值应控制不小于

1.10~1.25),或加大刃脚上部空隙。

(3)在软粘性土层中,对下沉系数不大的沉井,采取连续挖土,连续下沉,中间停歇时

间不要过长。

(4)在井壁上预埋射水管,遇下沉缓慢或停沉时,进行射水以减少井壁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

(5)在井壁周围空隙中充填触变泥浆(膨润土20%、火碱5%、水75%)或黄泥浆,以降

低摩阻力,并加强管理,防止泥浆流失。泥浆应根据土层特性按表ll—1选用。

不同土层对泥浆要求表-1

土层名称土层特点对泥浆要求

粘土层粘土层结构紧密,地下水渗透缓慢,土体侧压力较大应采用密度较大、失水量较小的泥浆,以防粘土遇水膨胀,而造成土壁坍落破坏

砂层砂层结构松散,易坍落,有地下水渗透应采用粘度较高,静切力较大,产生的泥皮薄而坚韧的泥浆,以防止砂层塌落和泥浆流失

卵石层卵石间孔隙较大,结构较松散,地下水渗流较畅通应采用粘度高,静切力大、密度较小的泥浆,以防止泥浆流失

4.治理方法

(1)如因沉井侧面摩阻力过大造成,一般可在沉井外侧用0.2~0.4MPa压力水流动水针(或

胶皮水管)沿沉井外壁空隙射水冲刷助沉。下沉后,射水孔用砂子填满。

(2)在沉井上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沉井自重使之下沉。

(3)将刃脚下的土分段均匀挖除,减少正面阻力;或继续进行第二层(深40~50cm)碗形破土,

促使刃脚下土失稳下沉。

(4)对于不排水下沉,则可以进行部分抽水,以减少浮力,借以加重沉井。

(5)遇小孤石或块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取出;对较大孤石或块石,可用炸药或静态

破碎剂进行破碎,然后清除。如果采用不排水下沉,则应由潜水员进行水下清理。

(6)遇硬质胶结土层时,可用重型抓斗或加大水枪的射水压力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也

可用钢轨冲击破坏后,再用抓斗抓出。

(7)如因沉井四壁减阻措施被破坏,应设法恢复。

(8)采用振动装置(振动锤或振动器)振动井壁,以减低摩阻力,但仅限于小型沉井使用。

3.瞬间突沉

1.现象

沉井在瞬时间内失去控制,下沉量很大,或很快,出现突沉或急剧下沉,严重时往往使

沉井产生较大的倾斜或使周围地面塌陷。

2.原因分析

(1)在软粘土层中,沉井侧面摩阻力很小,当沉井内挖土较深,或刃脚下土层掏空过多,

使沉井失去支撑,常导致突然大量下沉,或急剧下沉。

(2)当粘土层中挖土超过刃脚太深,形成较深锅底,或粘土层只局部挖除,其下部存在

的砂层被水力吸泥机吸空时,刃脚下的粘土一旦被水浸泡而造成失稳,会引起突然塌陷,

使沉井突沉。当采用不排水下沉,施工中途采取排水迫沉时,突沉情况尤为严重。

(3)沉井下遇有粉砂层,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向井筒内大量涌砂,产生流砂现象,而造

成急剧下沉。

3.预防措施

(1)在软土地层下沉的沉井可增大刃脚踏面宽度,或增设底梁以提高正面支承力;挖土时,

在刃脚部位宜保留约50cm宽的土堤,控制均匀削土,使沉井挤土缓慢下沉。

(2)在粘土层中严格控制挖土深度(一般为40cm)不能太多,不使挖土超过刃脚,可避免出

现深的锅底将刃脚掏空。粘土层下有砂层时,防止把砂层吸空。

(3)控制排水高差和深度,减小动水压力,使其不能产生流砂或隆起现象;或采取不排水下

沉的方法施工。

4.治理方法

(1)加强操作控制,严格按次序均匀挖土,避免在刃脚部位过多掏空,或挖土过深,或排水

迫沉水头差过大。

(2)在沉井外壁空隙填粗糙材料增加摩阻力;或用枕木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撑,重新调

整挖土。

(3)发现沉井有涌砂或软粘土因土压不平衡产生流塑情况时,为防止突然急剧下沉和意

外事故发生,可向井内灌水,把排水下沉改为不排水下沉。

4下沉搁置

1.现象

沉井被地下障碍物搁住或卡住,出现不能下沉或下沉困难的现象。

2。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局部遇孤石、大块卵石、矿渣块、砖石、混凝土基础、管线、钢筋、树根等

被搁置、卡住,造成沉井难以下沉。

(2)下沉中遇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做好地基勘察工作,对沉井壁下部3m以内的各种地下障碍物,下沉前挖井取出。

(2)对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采取先破碎开挖较硬土层或倾斜岩层,再挖较弱土

层,使其均匀下沉。

4.治理方法

(1)遇较小孤石,可将四周土掏空后取出;较大孤石或大块石、地下沟道等,可用风动工

具或用松动爆破方法破碎成小块取出。炮孔距刃脚不小于50cm,其方向须与刃脚斜面平

行,药量不得超过200g,并设钢板、草垫防护,不得用裸露爆破。

(2)钢管、钢筋、树根等可用氧气烧断后取出。

(3)不排水下沉,爆破孤石,除打眼爆破外,也可用射水管在孤石下面掏洞,装药破碎吊出。

5沉井悬挂

1.现象

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下部土体已经掏空,而沉井的自重仍不能克服摩阻力下沉,产生

悬挂现象,有时将井壁拉裂。

2.原因分析

(1)井壁与土壁间的摩阻力过大,沉井自重不够,下沉系数过小。

(2)沉井平面尺寸过小,下沉深度较大,遇较密实的土层,其上部有可能被土体夹住,

使其下部悬空,有时将井壁拉裂。

3.预防措施

(1)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应验算沉井的下沉系数,应不小于1.1~1.25。

(2)加大刃脚上部空隙,使井壁与土体问有一定空间,以避免被土体夹住。

4.治理方法

(1)用0.2~O.4MPa的压力流动水针沿沉井外壁缝隙冲水,以减少井壁和土体间的摩阻力。

(2)在井筒顶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节筒身混凝土增加自重和对刃口下土体的压力,但

应在悬空部分下沉后进行,以免突然下沉破坏模板和混凝土结构。

(3)继续第二层碗形挖土,或挖空刃脚土,必要时向刃脚外掏深100mm。

(4)在岩石中下沉,可在悬挂部位进行补充钻孔和爆破。

6筒体倾斜

1.现象

沉井下沉过程中或下沉后,简体发生倾斜,使筒体中心线与刃脚中心线不重合,沉井垂

直度出现歪斜,超过允许限度。

2.原因分析

(1)沉井制作时,就出现歪斜,详见“井筒歪斜”的原因分析(1)一(4)。

(2)土层软硬不均,或挖土不均匀,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或局部超挖过深,使下沉不均;

或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易导致沉井倾斜。

(3)不排水下沉沉井,未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造成向井内涌砂,引起沉井歪斜。

(4)刃脚局部被石块或埋设物搁住,未及时处理;或排水下沉,井内一侧出现流砂。

(5)沉井壁上留有较大孔洞,使重心偏移,未填配重使井壁各部达到平衡就下沉。

(6)井外临时弃土或堆重对沉井产生偏心土压;或在井壁上施加施工荷载,对沉井一侧

产生偏压。

(7)在下沉过程中,未及时采取防偏、纠偏措施。

(8)在软土中下沉封底时,未分格、逐段对称进行,造成沉井不均匀下沉而引起倾斜G

3.预防措施

(1)沉井制作时出现歪斜详见“11.1.3井筒歪斜”的预防措施(1)~(4)。

(2)根据不同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挖1j顺序,分层开挖,使挖土对称均匀,刃脚均匀受

力,沉井均匀、竖直平稳下沉。对松软土质,可先挖沉井中部土层(每层约深40~50cm),

沿沉井刃脚周围保留土堤,使沉井挤土下沉;对中等密实的土,如刃脚土堤挖出后仍很少

下沉,可再从中部向刃脚分层均匀削薄土堤,使沉井平稳下沉;对土质软硬不均的土层,

应先挖硬的一侧,后挖软的一侧;对流砂层只挖中间不挖四周;对坚硬土层,可按撤除垫

木按顺序分段掏空刃脚,并随即回填砂砾,待最后几段(即定位承垫木处)掏空并回填后,

再分层逐步挖去回填填料,使均匀下沉。沉井倾斜如受地下水方向影响时,先挖背水方面

的土,后挖迎水方向的土。

(3)不排水下沉应常向井内注水,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1~2m,以防向井内涌砂。排水

下沉井内侧出现流砂,应采取措施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或改用不排水下沉,或用井点降水。

(4)刃脚遇到小块姜石、孤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立即橇去;较大姜石或孤石,用

风镐工具破碎,或钻孔爆破成小块取出,炮孔应与刃脚斜面平行,药量控制在200g以内。

(5)井壁孔洞应封闭,内用填配重(块石、铁块等)办法,保持井壁各段重量均衡,以达到

平衡下沉。

(6)井外卸土、堆重,井上施工荷载,务使均匀、对称。

(7)下沉井过程中加强测量观测,在沉井外设置控制网,沉井顶部设十字控制线和基准点,

在井筒内壁按四或八等分划垂线,设置标板,吊锤球(图11-2),以控制平面和垂直度。下

沉过程中,每班观测不少于2次,发现倾斜(锤球偏离5cm)应及时纠正。

4.治理方法

(1)在初沉阶段,一般可采取在刃脚较高部位的一侧加强挖土,在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或

回填砂石来纠正。如系不排水下沉,一般可靠近刃脚较高的一侧加强抓土。

(2)在终沉阶段,一般可利用设在井外侧的射水管冲刷土体或采取井外射水来纠正倾斜。

(3)在刃脚底的一侧加垫木楔,刃脚高的一侧多挖土。

(4)在井口上端加偏心压载纠正,务使在沉井封底以前纠正达到合格。

7偏移或扭位

1.现象

沉井下沉过程中或下沉后,筒体轴线位置发生一个方向偏移(称为位移),或两个方向的

偏移(称为扭位)。

2.原因分析

(1)位移大多由于倾斜引起,当沉井倾斜一侧土质较松软,在纠正倾斜时,井身往往向倾

斜一侧下部产生一个较大的压力,因而伴随向倾斜方向产生一定位移。位移大小随土质情

况及向一边倾斜的次数而定。当倾斜方向不平行轴线时,纠正后则产生扭位,多次不同方

向的倾斜,纠正倾斜后拌随产生位移的综合复合作用,也常导致产生偏离轴线方向的扭位。

(2)沉井倾斜未纠正就继续下沉,常会使沉井向倾斜相反方向产生一定位移。。

(3)测量偏差未及时纠正。

3.预防措施

(1)加强测量控制和检测,在沉井外和井壁上设控制线,内壁上设垂度观测标志,以控制

平面位置和垂直度,每班观测不少于2次,发现位移或扭位应及时纠正。

(2)及时纠正倾斜,避免在倾斜情况下继续下沉,造成位移或扭位。

(3)控制沉井不再向偏移方向倾斜。

(4)加强测量的检查和复核工作。

4.治理方法

位移纠正方法一般是控制沉并不再向位移方向倾斜,同时有意识地使沉井向位移相反方

向倾斜,纠正倾斜后,使其伴随向位移相反方向产生一定位移纠正。如位移较大,也可

有意使沉井偏位的一方倾斜,然后沿倾斜方向下沉,直到刃脚处中心线与设计中心线位

置吻合或接近时,再纠正倾斜,位移相应得到纠正。扭位可按纠正位移方法纠正,使倾

斜方向对准沉井中心,然后纠正倾斜,扭位随之得到纠正。亦可先纠正一个方向的倾斜、

位移,然后纠正另一个方向的倾斜、位移,几次倾斜方向纠正后,轴线即恢复到原位置。

8下沉遇坚硬土层

1.现象

沉井挖土遇坚硬土层,出现难以开挖下沉的现象。

2.原因分析

遇厚薄不一的黄砂胶结层(姜结石),质地坚硬,用一般镐、锹开挖非常困难,使下沉十

分缓慢。

3.防治措施

(1)排水下沉时,以人力用铁钎打入士中向上撬动、取出,或用铁镐、锄开挖,必要时

打炮孔爆破成碎块。

(2)不排水下沉时,用重型抓斗、射水管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先在井内用抓斗挖2m

深锅底坑,由潜水工用射水管在坑底向四角方向距刃脚边2m冲4个400mm深的炮孔,

各放200g炸药进行爆破,余留部分用射水管冲掉,再用抓斗抓出。

9下沉遇流砂

1.现象

沉井采取井内排水时,井外的土、粉砂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入井内,边挖、

边冒,无法挖深;常造成沉井出现突沉、偏斜、下沉过慢或不下沉等情况。

2.原因分析

(1)井内锅底开挖过深;井外松散土涌入井内。

(2)井内表面排水后,井外地下水动水压力把土压入井内。

(3)爆破处理障碍物时,井外土受振进入井内。

(4)挖土深超过地下水位0.5m以上。

3。预防措施

(1)采用排水法下沉,水头宜控制在1.5~2.0m。

(2)挖土避免在刃脚下掏挖,以防流砂大量涌入,中间挖土也不宜挖成锅底形。

(3)穿过流砂层应快速,最好加荷,使沉井刃脚切入土层。

4.处理方法

(1)当出现流砂现象,可在刃脚堆石子压住水头,削弱水压力,或周围堆砂袋围住土体,

或抛大块石,增加土的压重。

(2)改用深井或喷射点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井内流淤。深井宜安设在沉井外,点井则可

设置在井外或井内。

(3)改用不排水法下沉沉井,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水位,以避免流砂涌人。

10邻近建筑物下沉

1.现象

沉井周围地面塌陷,邻近建筑物局部下沉,出现裂缝或倾斜。

2.原因分析

(1)建筑物离沉井过近,基础未采取加固隔离措施。

(2)沉井下沉降低地下水位,使邻近建(构)筑物地基土层局部压密产生下沉。

(3)沉井下沉遇粉砂层或下沉挖土刃脚外掏空过多,向沉井内涌砂,造成周围地面下陷。

3.预防措施

(1)在建筑物基础靠沉井一侧用板桩或喷粉桩加固。

(2)在沉井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回灌井,减少邻近建筑物地下水的流失。

(3)遇粉砂层采用点井降水,使水头差不过大,避免引起流砂。

(4)沉井挖土,避免在刃脚处向外掏空,尽量采取切土下沉方法。

(5)在井壁外侧不断回填中砂,使靠近建筑物一侧土不被扰动。

4.治理方法

遇流砂或向井内涌泥引起建筑物下沉时,应改排水下沉为不排水下沉,或在井外部加设

点井降水下沉

11下沉裂缝

1.现象

沉井下沉过程中,在沉井竖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方向裂缝,有的集中在隔墙上,或预留

孔洞口两侧。

2.原因分析

(1)沉井卜沉时被大孤石、漂石或其他障碍物搁住,使井壁产生过大拉应力而造成裂缝。

(2)圆形沉井下沉过程中,由于过大的倾斜受侧向不均匀土压力作用或一侧突然下沉,常

导致在井壁内侧或外侧产生竖向裂缝。

(3)沉井下沉时,当刃脚踏面脱空,沉井被上部土体挤紧而悬挂在土层中,在井墙内可能

出现较大的竖向拉力,而将井筒水平拉裂。

3.预防措施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深3m以内障碍物应在沉井制作、下沉前挖除,下沉时采取先

钎探,挖除障碍物再挖土下沉。

(2)考虑沉井受侧向不均匀土压力作用,按实测内摩擦角,加减5o~8o计算井壁强度,

提高受不均匀荷载强度的能力。下沉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大的倾斜和突然下沉。

(3)考虑沉井脱空情况,验算竖向钢筋,一般按自重的25%一65%计算其最大拉断力,

或按最不利情况(在墙高度分节接头处即施工缝位置)计算最大拉断力。

4.治理方法

参见“井筒裂缝”的治理方法。

三、沉井封底

3.1超沉或欠沉

1.1.现象

沉井下沉完毕后,刃脚平均标高大大超过或低于设计要求深度,相应沉井壁上的预埋件

及预留孔洞位置的标高,也大大超过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

2.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至最后阶段,未进行标高控制和测量观测。

(2)下沉接近设计深度,未放慢挖土和下沉速度。

(3)遏软土层或流砂,下沉失去控制。

(4)在软弱土层预留自沉深度太小,或未及时封底;或沉井下沉尚未稳定就封底,常造成

超沉;在砂土层或坚硬土层预留自沉深度太大,或沉井下沉尚未稳定就封底,常发生欠沉。

(5)沉井测量基准点碰动,标高测量错误。

3.须防措施

(1)沉至接近设计标高,应加强测量观测和校核分析工作。

(2)在井壁底梁交接处,设砖砌承台,在其上面铺方木,使梁底压在方木上,以防过大下沉。

(3)沉井下沉至距设计标高0.1m时,停止挖土和井内抽水,使其完全靠自重下沉至设计

或接近设计标高。

(4)采取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和使动水压力向下的措施,以避免流砂现象发生。

(5)沉井下沉趋于稳定(8h的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方可进行封底。

(6)采取措施保护测量基准点,加强复测,防止出现测量错误。

4.治理方法

如超沉过多,可将沉井上部接高处理;欠沉一般作抬高设计标高处理。

3.2遇倾斜岩层

1.现象

沉井下沉到设计深度后遇倾斜岩石,造成封底困难。

2.原因分析

地质构造不均,使沉井刃脚部分落在基岩上,部分落在较软的土层上,封底后易造成沉

井不均匀下沉,产生倾斜。

3.预防措施

(1)井底岩层的倾斜面,适当作成台阶。

(2)当沉井部分落在岩层上,部分落在较软的土层上时,在沉井落在软土层上的两角及中

间挖井浇筑混凝土或砌块石支墩直至硬土层,以支承沉井,使封底后下沉均匀;亦可将

沉井支承在岩层的部分凿去50cm深,再回填土砂混合物作软性褥垫处理。

4.治理方法

遇倾斜岩层应使沉井大部分落在岩层上,其余末到岩层部分,如土层稳定不向内崩坍,

可进行封底工作;若井外土易向内崩坍,则可不排水,由潜水工一面挖土,一面以装有

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麻袋包堵塞缺口,堵完后再清除浮渣,进行封底。

3.3沉井失稳

1.现象

沉井封底后,沉井继续下沉或不均匀下沉,造成上部标高出现水平差,沉井出现偏

2.原因分析

(1)井底土质松软,封底前未进行处理。

(2)井底土质软硬不均,未经处理就封底,造成各部分下沉不均。

(3)封底混凝土未分格、对称、均匀浇筑,使各部分沉陷不均。

3.预防措施

(1)封底前,对井底松软土层和软硬不均土层,进行换填加固处理;井底积水淤泥要清

除干净,使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支承沉井上部荷载,防止不均匀沉陷。

(2)封底混凝土采取均匀、对称分格、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浇筑,并宜先沿刃脚填筑一宽

约70cm同心圆带,厚度根据刃脚斜面高度确定,而后再逐步向锅底中心推进。混凝土

应分层浇捣,每层厚50cm,在软土中采取分格逐段对称封底。

4.治理方法

沉井均匀下沉,可将沉井接高处理;不均匀下沉,可在井口上端偏心压载等措施纠正。

3.4封底出现泥浆夹层

1.现象

封底混凝土中,出现大量的泥浆夹层,破坏了整体性,降低了强度,造成渗漏水。

2.原因分析

(1)在软土地基,沉井施工采用不排水封底,井底浮泥未清理干净,混入混凝土内。

(2)导管下口距基底面高度过大,首批混凝土量不够,使导管未埋入混凝土堆内。

(3)浇筑时,导管埋人混凝土深度不够,提升速度太快,泥浆水进入导管内,混凝土与

泥浆水未完全隔离。

(4)导管接缝不严或断裂,严重漏水,使泥浆水与混凝土混在一起。

(5)导管布置间距大于导管扩散影响半径,使混凝土堆间搭接不良,出现泥夹层。

(6)混凝土和易性差,流动度过小,不能顺利摊开使之密实,而使泥浆水混入。

3.预防措施

(1)基底为软土地基时,应将井底浮泥清除干净并铺碎石垫层。

(2)导管下口距基底保持40cm为宜;首批灌注导管混凝土应通过计算确定,使混凝土能顺利从导管内排出扩散并与水隔离。

(3)浇筑前导管中应设置球、塞等隔水,灌注导管应埋入混凝土堆中不小于1.5m。多根

导管同时灌注时,混凝土面应平均升高,上升速度不应小于O.25m/h,坡度不应大于1:5。

(4)导管接头应用橡胶圈密封,避免漏水;导管焊缝应有足够的强度,防止破裂。

(5)导管间距应控制在有效影响半径范围以内,一般取3~4m,使各导管的浇筑面积相互覆

盖,导管直径宜为250~300mm。

(6)混凝土配合比要适当,保持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度,坍落度宜为18~20cm,搅拌要均

匀,浇筑应从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分层浇筑,搭接严密,不使泥浆水混入。

4.治理方法

封底混凝土存在泥浆夹层时,可采取压浆处理;或在上部加设适当厚度配筋面层加固。

3.5封底混凝土不密实

1.现象

封底混凝土不密实,存在蜂窝、孔洞。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不当,初凝时间太短,坍落度过小,和易性差,混凝土不能很好扩散。

(2)混凝土未连续浇筑,间隔时间过长,使混凝土失去流动性,扩散不开,不能自流密实。

3.预防措施

(1)封底混凝土配合比要适当,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kg/m3;砂应用中、粗砂;砂率一般为45%~50%;骨料粒径以5~40mm为宜;初凝时间应大于3h,水灰比不大于0.6;

坍落度应为18~20cm。为节省水泥,宜掺加适量木钙减水剂,使能较好地扩散,依靠重力和流态达到密实;或掺加水泥用量0.5%~3.0%的絮凝剂,使混凝土拌合物遇水不离析,水泥不流失,可进行水中自落浇筑,落到水底混凝土可自流平,自密实。

(2)混凝土保持在沉井全面积上连续浇筑,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30min。

4.治理方法

个别蜂窝孔洞可凿去松散颗粒,冲洗干净后,重新浇筑混凝土;大面积蜂窝孔洞,不密实,应采取压浆加固处理。

四、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的技术要求以沉井施工方案的进行实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要求施工,特别要注意:

1、施工用电要保证安全;

2、工人要做好三级安全教育;

3、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