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矿压分类防治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冲击矿压分类防治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9

根据原岩(煤)体应力状态不同,冲击矿压可分为3类:

重力型冲击矿压、构造应力型冲击矿压、中间型或重力-构造型冲击矿压。

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可分为4类:弹射、矿震、弱冲击、强冲击。

另一种分类是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可将冲击矿压分为三级:

轻微冲击(ⅰ级)

中等冲击(ⅱ级)

强烈冲击(ⅲ级)

根据发生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有两方面:

一是降低应力(能量)的集中程度。

二是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篇2:煤矿瓦斯预测防治措施

瓦斯对矿井安全的威胁主要有爆炸、突出、窒息三种表现形式。瓦斯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瓦斯涌出和突出预测,包括对煤岩层中瓦斯含量的预测、采掘过程中瓦斯涌出量和涌出形式的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预测等,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合理的采掘部署及防治瓦斯灾害的措施;另一方面是瓦斯灾害预防,包括对煤层及采空区中的瓦斯进行抽放、采掘空间的合理通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消除等,其目的是减少瓦斯涌出量、消除瓦斯异常涌出、将采掘空间中瓦斯浓度稀释到可爆炸限以下,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

瓦斯突出预测

1、突出危险区域预测在瓦斯地质统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的基础上,试验研究了突出危险区域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利用无线电波在不同煤岩介质中吸收系数的变化探测预测区域范围内的构造异常带、煤层厚度变化带、煤层强度变化带、瓦斯富集带等。根据透视结果,结合瓦斯地质统计分析和工作突出预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利用专家系统软件综合分析判断区域的突出危险性。利用甲烷检测报警器及时测量身边甲烷浓度,巷道内安装低浓度甲烷传感器,到达甲烷报警点及时撤离。

2、突出危险工作面预测实验表明:煤岩层在受载过程中产生电磁辐射信号,信号振幅与外载荷以及煤岩力学性质破坏程度有关。由于煤与瓦斯突出也主要是煤岩受载发生破坏的一个力学过程,可以通过捕捉破坏过程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来预测突出。电磁辐射信号变化特征与突出危险预测指标基本一致,对钻孔时瓦斯动力现象反映敏感,利用电磁辐射信号变化特征预测突出是比较理想的非接触式方法。

生产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方法

1、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切实做到“五个及时”。对于巷帮抽放钻场采取了及时施工、及时打钻、及时封孔、及时合茬抽放、及时充填的“五及时”管理措施,杜绝了钻场瓦斯积聚。在钻孔收尺方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矿成立了瓦斯治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对瓦斯效果检验,严格落实“干、管”分离,明确了瓦斯办收尺员和通风区测气员联合收尺,确保了收尺的真实性,月底由瓦斯治理办公室负责将监督检查数据汇总上报,并严格落实防突效果检验,切实把住了钻孔收尺及效果检验关。

2、采取超前防范措施,加强瓦斯现场管理。在严格执行有孔必封、封孔必严、封后必抽原则,积极推广使用自动放水器,加强放水工作管理,在确保抽放负压和抽放浓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瓦斯现场的管理,通过严格落实采掘班队长班中三检查三汇报制度,杜绝了空班漏检、假检、假汇报现象。同时在采掘工作面一旦甲烷浓度达到0..8%,甲烷断电仪将会自动切断电源,保护工人安全。

3、坚持应抽必抽、边抽边掘,严格落实瓦斯综合治理准入制。对煤掘进头等地点采取了瓦斯抽放措施,防止了瓦斯超限,对备用面瓦斯风排量、抽放量、含量、抽放率进行认真计算,经验收在瓦斯抽放率符合要求,抽放系统健全的情况下方可组织生产。通过措施的落实,杜绝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

4、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不探不掘”,防止误揭煤层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认真落实过断层和瓦斯异常带的“五位一体”综合防治措施。即:地质科加强地质预测预报,及时提供预测资料;防突区在打钻过程中发现异常及时汇报;掘进单位发现地质、矿压、瓦斯异常,立即停头;通风区保证瓦斯超限时能切断掘进巷道及其回风系统内电器电源;测气员发现瓦斯异常,立即撤出人员。明确由矿总工程师及时组织制订“实施过断层(或瓦斯异常带)安全技术措施”。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了因过断层、瓦斯异常带造成的瓦斯超限现象。

5、加强采煤工作面老塘角和掘进工作面的瓦斯管理。在采煤工作面老塘角的管理上严格了超前回柱一硐,并用煤矸充满填实未冒实空间;在掘进工作面管理上加强了超前支护和顶板管理,防止掉煤顶、冒顶引起瓦斯超限事故发生;对于综掘施工方面改变了割煤工艺,由原来的由下向上改为现在的由上向下割煤,并均衡了进尺;对于炮掘工作面采取浅眼爆破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从本质上杜绝瓦斯超限事故。

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矿一切生产经营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安全本身就是煤矿的最大效益,只有牢牢遵循“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联系,依靠科学进步,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经济效益的蓬勃发展。

篇3: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在煤矿安全中,煤矿水害灾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1、强化水文地质勘查

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时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任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减少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安全必须做足的功课,特别是对于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矿井尤为重要。

2、地面防治方法与措施

矿井水害灾害的地面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挖沟排洪、堵塞通道、河流整治。

挖沟排洪,主要针对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平原区的矿井,雨季常常遭遇山洪淹没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煤层、含水层露头带以及裂隙等进入,使矿井涌水量增大。一般应该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排水沟,拦截山洪和浅部地下水,排洪沟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保持适当坡度,将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

堵塞通道,是针对矿区地面塌陷坑、裂缝、洞穴等可能成为矿井充水的通道,用粘土、水泥填堵,对于较大的塌陷坑、裂缝,下部充以碎石,上部覆盖粘土夯实并稍高出地面,以防水流渗入。

河流整治,当矿区内有河流通过,并威胁矿井生产时,采取河道改道或铺整河底等措施制制止或减少河水渗入,从而影响矿井涌水量。

3、井下防治方法与措施

煤矿井下水害防治措施主要是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和井下检测工作,采用采掘前的钻孔探水,防水闸门、防水墙或注浆阻断水源,排水疏干降压等方法。

当井下掘进接近溶洞、含水断层、含水丰富的含水层,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含水丰富的含水层、大量积水的采空区相通的断层时,接近被淹井巷或者积水采空区等情况时,必须超前探水,做好水害的应对措施。

修建防水闸门、防水墙、注浆等措施一般用来阻断水源。其中水文地质复杂或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必须在井底车场两端设置放水闸门。防水墙则一般用来封堵充水工作面或采矿场、老空区、与地表水体连通的巷道。采用注浆堵水,将水泥浆注入岩石裂隙孔洞来阻隔水源。决定注浆成败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堵水部位,选择注浆材料,确定施工方法。

排水疏干降压方法包括地面钻孔疏干、井下钻孔疏干、利用巷道疏干。根据地下水位、水量和补给条件,确定疏干层段和顺序,控制排水流量,排水前加固巷道,正式排水前进行水压和透水实验,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篇4:矿井水灾防治措施

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常有渗水或涌水现象,这种水量如果超过矿井正常排水能力,矿井采场巷道可能会被淹,造成矿井水灾。导致生产中断,采矿设备、设施被淹,人员伤亡。据历史资料统计,矿井内发生的各类事故中,平均每起死亡的人数,透水事故最多,因此,做好矿井水灾事故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

造成矿井水灾事故的水源有两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的范围有:地面的江河、湖?泊、池沼、水库、废露天坑和塌陷区的积水,以及自然降雨和冰雪融化水等。地下水包括地下矿岩含水层、断层裂隙水和老采空区积水等。这些水源通过各种径流通道进入矿井。据统计,矿井水灾事故中,有85%~90%的水源来自于地下水。

一、地面防水措施

为了防止地下水对矿井的威胁,必须对地下水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措施如下:

(1)必须弄清矿区及其附近地表水系统和受水面积、河流沟渠汇水情况、疏水能力、积水区和水利:工程情况,以及当地降雨量、历年最高洪水位。并结合本矿区特点建立防、排水系统。

(2)每年雨季前,必须由主管领导组织一次全面性的防水大检查,发现隐患应在雨季前整改完毕。

(3)矿井(竖井、斜井、平硐等)井口的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m以上。

(4)矿区及其附近积水或雨水有可能侵入井下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措施:

①易积水的地点应修筑泄水沟。泄水沟应避开露天、裂隙和透风层,不能修筑沟渠时,可用泥土填平压实,范围较大无法填平时,可安装水泵排水。

②矿区受河流、洪水威胁时,应修筑防水堤坝。

③漏水的沟渠和河流,应及时防水、堵水或改道。

④排到地面的井下水,应引出矿区外。

⑤雨季应设专人检查矿区防洪情况。

⑥地面塌陷、裂隙区的周围,应设截水沟或挡水围堤。

⑦矿井疏干放水有可能导致地表塌陷时,必须事前将塌陷区的居民迁移、公路改道,才能进行疏干排水。

(5)有用的钻孔,必须妥善封盖。报废的竖井、斜井、探井、钻孔和平硐等,必须封闭。

(6)矿石、废石和其他堆积物,必须避开山洪方向,以免淤泥堵塞沟渠和河道。

二、矿井防水措施

(1)矿山地质测量部门必须调查核实矿区范围内的小矿井、老井、老采空区,现有矿井生产中的积水区、含水层、岩溶带、地质构造等详细情况,并绘制矿区水文地质图。应查明矿坑,水的来源,掌握矿区水的运动规律,摸清矿井水与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水力关系,预测矿井突然漏水的可能性。

(2)在积水的旧井巷、老采空区、江、河、湖、海、沼泽、含水层、岩溶带和流沙层等附近开采,应留出防水矿柱或划出安全地段,制定预防突然涌水的安全措施,方准采矿。矿柱或安全地段的距离,应根据地质构造情况确定。

(3)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在接近水体而又有断裂层通过的地区或与水体有联系的可疑地段,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钻探水孔的位置、方向、数量、孔径,每次钻进的深度和超前距离,应根据水势的高低、岩石结构与硬度等情况而定。

(4)探水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①检查钻孔附近坑道的稳定性。

②清理巷道、准备水沟或其他水路。

③在探水工作地点或附近安装通信设施。

④巷道及其出口要有良好的照明及人行通道。

⑤对断面大、岩石不稳定、水位高的巷道进行探水,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主管矿长批准后,方可实施超前探水。

(5)在通往含水带、积水区、放水巷道和有突然涌水可能的地点建筑防水闸门和防水墙。防水闸门和防水墙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防水闸门

巷道内设防水闸门,防止发生透水事故。防水闸门应设置在通往水害威胁地段的巷道汇合处,闸门应向来水方向打开。

2)防水墙

防水墙是用不透水材料建筑的封闭的挡水设施,应符合下列标准:

①建墙地点的岩石坚固,没有裂隙;

②具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涌水的压力;

③不透水、不变形、不移位;

④应装有测定水压的放水管和仪器。

(6)相邻的矿井或矿块,如其中有一个涌水危险则应在矿井或矿块间留出隔离安全矿柱。

(7)打探水孔时,如发现岩石变软(发松),或沿钎杆向外流水超过正常钻孔供水量等现象,必须停止钻孔。此时,不得移动钻杆,除派专人监视水情外,应立即报告主管矿长采取安全措施。

(8)在掘进工作面或井巷其他地点发现透水预兆,如工作面“出汗”、顶板淋水加大、空气变冷、发生雾气、挂红、有水叫声、井底板涌水或其他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并报告主管矿长,采取措施,如情况紧急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9)探水、放水工作,应派有经验的人员担任。

(10)为预防被水封住,有害的气体逸出造成危险,在进行排水的被淹井巷、探水和放水工作地点,必须事先采取通风安全措施,并使用防爆灯具照明。

三、矿井排水设施

(1)井下主要排水设备,应由同类型的三台泵组成,其中任一台的排水能力,必须在20h排出一昼夜的正常涌水量;两台同时工作时,能在20h内排出一昼夜的最大涌水量。井筒内应装设两条排水管,其中一条工作,一条备用。

(2)矿井最大涌水量超过正常涌水量一倍以上的矿井,除备用水泵外,其余水泵应在20h内排出一昼夜最大涌水量。

(3)井底主要泵房的出口应不少于两个,其中一个通往井底车场,出口处应装设密闭防水门;另一个用于斜井与井筒连通,斜井巷上出口应高出水泵房地面标高7m以上,水泵房地面标高,应高出井底车场轨面o.5m。

(4)水仓应由两个独立的巷道系统组成。涌水量较大的矿井,每个水仓的容积,应能容约2~4h的正常涌水量。一般矿井主要水仓总容积,应能容纳6—8h的正常涌水量。

篇5:预防冲击地压九项措施

(1)调整生产布局,减少煤柱高应力区。生产安排上将—730m水平原来按炮采划分的50多个采区,按其赋存标高及产状合并成东、中、西三个综采区。在开采程度上,始终遵循自上而下、由南往北逐个条带分层进行开采的原则。

(2)开展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全矿冲击地压危险性分布状况、危险程度、在预测预报工作上进行了区域性和局部性预测预报。预测方法采用钻粉法、电磁辐射法和矿压观测法。

(3)加大瓦斯抽放能力。为了提高瓦斯抽放量,降低瓦斯压力,杜绝冲击地压引发瓦斯燃爆及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对瓦斯抽放系统进行了改造,矿井瓦斯抽放能力由350m3/min提高到500m3/min以上,瓦斯抽放纯量由1994年的0.75亿m3增加到20**年1.3亿m3。

(4)煤体注水卸压。从改变煤体的物理机械特性入手,对煤体进行静压、高压注水,以软化煤体和缓解应力集中,达到卸压的目的。

(5)超前卸压钻孔。在冲击地压严重的煤掘工作面,实施超前卸压钻孔,采取“两掘一钻”方式作业,即在每天的一循环中利用一个小班时间打7~10个超前卸压钻孔,上下两排布置,每天施工一排孔,孔深为10m,掩护掘进施工,使掘进工作在卸压圈内进行,杜绝了煤掘工作面前方冲击地压的发生。

(6)深孔卸压爆破。根据虎台煤业分公司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构造应力和集中应力引起的特点,为减少冲击地压对巷道的破坏,对地质构造、煤柱等应力集中区和电磁辐射值超标地点,采取深孔爆破卸压措施,使构造应力和集中应力得以缓慢释放,从而起到减震目的。

(7)提高综放面装备水平。提高工作面支架阻力,型号由原来的zfs4000—18/28提高到zfs6000—18/28,已采的68001#及78001#综放面虽然发生多次较大冲击地压,但没有发生压死支架现象及造成伤亡事故。

(8)改革巷道支护方法。为了解决落后的t铁棚刚性支护抗冲击能力差的问题,先后几次对巷道支护进行了改革,其形式有u型钢可缩支护、圆型支架、锚网支护、锚网和u型支架联合支护等;并在冲击地压较严重的巷道采用全长锚固支护形式,其抗冲击效果更为明显。

(9)强化现场安全防护。为减少冲击地压造成的损失,制定了5项31条预防冲击地压的安全防护措施,采取了合理安排劳动组织、分散作业人员、限制作业人数及作业时间、及时清理作业现场闲置设备、必备的设备设施进行捆绑固定、缩小u型棚支护棚距、每架u型棚打六个卡子、延长掘进工作面躲炮时间(不低于30min)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躲过了数次较大的冲击地压。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