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包裹和邮件安全控制程序模版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接收包裹和邮件安全控制程序模版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9

1.目的

为规范包裹和邮件的接收检查工作,确保包裹和邮件接收检查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公司安全。

2.范围

凡公司接收包裹和邮件皆适用之。

3.职责与权限

保安人员负责包裹和邮件的接收和检查,并确认邮件安全性。

4.工作程序

4.1所有外来包裹和邮件只能送交保安室。

4.2将包裹和邮件送交办公室前,保安应初步检查包裹和邮件,确保包裹和邮件和包裹内不含任何爆炸物或化学/生物药剂。

4.3以下是可疑包裹和邮件的一些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可疑包裹和邮件就是危险的):

o国外邮件、航空邮件和特快专递。

o限制标志,例如机密、亲启等。

o多付邮资。(通常为邮票-而非邮资已付戳记条纹)。

o手写或模糊不清的地址。

o错误的称呼。

o有称呼但没有姓名。

o拼错常用字。

o油污或变色。

o没有回信地址。

o超重。

o硬质信封。

o不对称或不平坦的信封。

o外露电线或锡箔纸。

o过多的保护材料,例如胶带、线绳等。

o视觉扰乱。

o物品外部有不明的动力装置

o有滴答声

4.5如保安发现包裹和邮件可疑,应立即向包裹和邮件接收人确认,并找一空旷处,采取安全措施后打开或报告当地派出所处理。

篇2:中建某局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程序文件

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理解并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调查结果寻求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以

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以局名义所承建的各类工程和产品的直接顾客(建设单位),

最终顾客(最终使用者)和潜在的顾客满意度的监视和测量。

3引用文件

3.1中建三局ZJS.QM216《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3.2中建三局ZJS.QM217《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3.3中建三局ZJS.QM218《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术语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有关的术语。

5职责

5.1局主管生产副局长领导全局的顾客沟通和服务工作,局工程部、市场商务部负责对直属公司顾客满意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5.2局属公司经营部门负责承接工程过程中与顾客沟通和服务工作。

5.3局属公司工程部门对施工过程中及交付后顾客满意度的调查,针对调查的结果及其它顾客满意度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编制《年度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报告》。

5.4局属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贯标责任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根据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5局属公司质量经理负责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或调查方案的批准,其他领导听取所分管部门的汇报并作出有关改进措施的决定。

6工作程序

6.1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包括:

a)施工质量;

b)服务质量;

c)工期与进度;

d)安全管理;

e)现场文明施工;

f)与顾客协调配合情况;

g)顾客的其它建议。

6.2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对象包括全局范围内以局名义在建的和已竣工交付的工程,按以下方式进行:

a)顾客满意度调查采取抽样的方式,其样本和负责调查的责任部门由公司工程部在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中拟定,公司质量经理和分管领导批准后,以计划的形式或在每月生产例会上予以安排;

b)具体工程项目的顾客满意度调查由各级责任部门按计划的时间进行,并将调查的结果(见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表)反馈公司工程部;

c)公司经营部门负责组织接受项目前的沟通工作;

d)公司工程部门负责组织质量、市场商务、技术等部门对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与综合分析,并且根据需要由公司、分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贯标责任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e)各项目工程部门对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已安排但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以文件的形式说明原因。

6.3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方式可以是以下两种(但不限于此):

a)向顾客或其代表发出《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表》;

b)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6.4顾客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须提交管理评审,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

6.5对于顾客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信息或日常工作中发生的顾客严重投诉,按局《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办理。

7支持性文件(无)

8记录

8.1表213-01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表(在建工程)

8.2表213-02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表(竣工工程)

篇3:中建某局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程序文件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采取预防措施,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2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预防措施的策划、实施与验证,适用于局、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为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所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和跟踪验证。

3引用文件

3.1中建三局ZJS.QM101《质量手册》

3.2中建三局ZJS.QM205《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3.3中建三局ZJS.QM214《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3.4中建三局ZJS.QM215《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3.5中建三局ZJS.QM216《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局

《质量手册》中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5职责

5.1局企业管理部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潜在的不合格信息,组织有关部门分析其原因,责成归口责任部门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督促各级相关部门予以实施并跟踪验证。

5.2局科技部负责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不合格信息,组织有关部门分析其原因,责成归口责任部门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督促各级相关部门予以实施并跟踪验证。

5.3公司、分公司工程技术部门负责针对公司、分公司范围内的工程施工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潜在的不合格信息组织有关部门分析其原因,责成归口责任部门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督促各级相关部门予以实施并跟踪验证。

5.4项目技术部门负责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不合格信息分析其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订预防措施,督促各级相关部门或责任人予以实施并跟踪验证。

5.5各级职能部门对本业务范围内潜在的不合格信息,分析其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经同级主管部门评价、审核同意后实施,由同级主管部门负责跟踪验证。

6措施和方法

6.1预防措施工作流程

潜在不合格信息分析原因确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跟踪检查记录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6.2潜在不合格的信息来源,包括:

a)顾客需求和期望;

b)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的信息;

c)数据分析的输出;

d)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e)顾客投诉意见和质量分析会记录;

f)外来信息。

6.3预防措施的提出及实施

6.3.1局科技部、工程部和企业管理部均要收集与产生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况的潜在原因有关的质量信息和资料,局工程部将收集的质量信息和资料提供给局科技部。

6.3.2局科技部和企业管理部分别就施工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信息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明确问题的归口责任部门并向该部门出具《预防措施》表,提出预防措施的要求。

6.3.3问题的归口责任部门按分析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计划,经局科技部或企业管理部认可后付诸实施。实施中应作好记录,实施完成后报请局科技部或企业管理部检查验证。

6.3.4局科技部或企业管理部对预防措施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责成归口责任部门重新制定预防措施计划并实施。

6.3.5达到预期效果的预防措施落实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施工和作业方案或其他文件中。

6.3.6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对应的职能部门或责任人员按照上述措施和方法在其负责的区域内开展预防措施工作。

6.3.7局科技部、企业管理部和公司各级主管部门将预防措施的状况形成报告提交局管理评审。

7支持性文件

8记录

8.1表218―01《预防措施》

8.2表218―02《预防措施跟踪检查记录表》

篇4:中建某局记录控制程序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程序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记录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为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情况提供客观证据,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对记录的填写、收集、标识、保管、归档、借阅、保存期限和处置等作出了具体规定,适用于与质量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有关的所有记录的控制。

3引用文件

3.1中建三局ZJS.QM101《质量手册》

3.2中建三局ZJS.QM202《文件控制程序》

4术语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5职责

5.1局企业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控制。

5.2局科技部、工程部负责工程施工质量记录的控制、检查和管理。

5.3各有关部门、公司、项目经理部负责执行本程序,使之达到相应规定要求,包括:

a)如实、按规定填写有关的记录;

b)编制记录清单,建立资料档案;

c)保存各种记录、对借阅情况登记、督促到期的记录的销毁;

d)收集来自供方的记录并注意保存。

6措施和方法

6.1记录的产生和范围

本工程局所有质量活动均形成各种记录或报告,这些记录和报告为及时准确提供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符合规定要求提供证据,为有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提供可靠依据。在本工程局所执行的各程序文件和各种规范、标准中,均规定了形成记录的范围。

6.2记录的分类、标识和编目

6.2.1记录的分类:

a)施工记录:与工程质量、技术管理有关并最终形成工程竣工资料的记录;

b)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除施工记录之外的其它所有记录。

6.2.2本工程局范围内所有记录采用统一标识和具体编码,记录表格的标识和编码的方式见《文件控制程序》,形成记录后每份记录编顺序号(流水号)。

6.2.3各部门、单位和项目经理部根据实际情况将已形成的记录进行编目,以便于分类保管和查找。

6.3记录填写

6.3.1记录填写时做到字迹清晰、能准确辨认,内容完整、准确。

6.3.2记录填写后严禁随意涂改,若确因笔误而错填、误填时,用两条平行细线将错误部分划去,在其上方补填正确内容。

6.3.3记录中有关责任人员签名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或有文件确定的代号,不得随意用简写、缩写,一般也不宜盖章。

6.4记录的收集

6.4.1施工记录在工程技术部门指导下由项目经理部负责收集。项目经理部指派专人负责将已发生的施工记录按竣工技术资料的有关要求收集齐全,并整理造册,于单位工程结束后交工程技术部门审核。

6.4.2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在局企业管理部指导下由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经理部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经理部将发生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收集齐全,并整理造册、分类编目后按规定的保管年限妥为保管。

6.4.3供方与施工有关的记录由有关项目经理部督促供方指定人员收集齐全后收归本项目技术资料内。

6.5记录的归档、保管

6.5.1记录归档前,由各发生部门、单位和项目经理部负责管理。

6.5.2施工记录在工程施工阶段,由项目经理部指定的专门人员收集、分类、整理,工程完工后由工程技术部门按规定途径移交或归档;质量管理体系记录由产生部门、单位、项目经理部自行保管。

6.5.3归档的记录分类存放,编制清单,以便于查找。保管作到环境适宜,防火、防潮、防虫蛀鼠害。

6.6记录的查询借阅

6.6.1查询和借阅记录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

6.6.2借阅记录时要办理手续,在表203-01《记录借阅登记表》上注明借阅的记录名称、借阅人和归还时间。

6.6.3当合同有要求时,记录可以在商定期限内提供给业主及其代表查阅。

6.7记录的保存期限

施工记录按档案管理的规定予以保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的保存期限为三年。

6.8记录的处置

归档的记录由档案室按照档案销毁的要求进行销毁,不需归档的记录在保存期满后,各部门根据需要按表203-02填报《记录处置审批单》经主管领导批准后,自行销毁,对仍有参考价值的记录要标明“作废”字样。

7支持性文件

7.1《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7.2《记录清单》

8记录

8.1表203-01《记录借阅登记表》

8.2表203-02《记录处理审批单》

篇5:中建某局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程序文件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需的能力予以确定,提供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以确保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工程局所有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

3引用文件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术语

4.1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有关的术语和

下述定义。

4.2特殊岗位人员:项目经理、内部审核员、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机械员、焊工、电工、起重工、架子工、机操工(中小型机械作业)、机动车辆驾驶员等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特殊岗位人员。

5职责

5.1工程局各级领导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需的能力予以确定,审批年度培训计划,对于提供的培训或采取的其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与监督。

5.2局人力资源部

5.2.1负责组织编制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的《职位说明书》。

5.2.2根据工程局的施工生产情况和管理需要以及人事管理权限搞好人力资源配置。

5.2.3结合局相关部门(单位)提出的年度培训需求,制定局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或指导对培训等有关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3局总部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结合本系统管理工作需要,提供培训建议或需求计划,协助人力资源部作好本业务系统的培训工作。

5.4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按公司生产情况和项目培训需求,提出公司年度培训需求,于每年12月20日前报局人力资源部。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所属单位员工上岗资格及下岗、转岗培训。负责对自办培训等有关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6工作程序

6.1人力资源配置

6.1.1局人力资源部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单位)编制工程局各级岗位的职位说明书,经局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6.1.2根据局的职位说明书及有关规定,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竞聘和解聘;

6.1.3竞聘上岗人员必须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

6.1.4上岗后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按规定解聘,同时补充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

6.1.5解聘员工可通过培训后再竞聘或转岗。

6.2员工考评

6.2.1考评依据

a)《职位说明书》;

b)《职工绩效考评表》。

6.2.2考评实施

按局有关规定对员工实施绩效考评,及时公布与反馈考评结果,并验证绩效改进计划的有效性。

6.3培训

6.3.1培训计划

6.3.1.1每年12月31日前由局人力资源部依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目标、局各单位(部门)提出的年度培训需求,结合员工绩效考评和管理评审汇总反映出员工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或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制定局年度培训计划,经局主管领导审批后下发各单位(部门)。

6.3.1.2年度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培训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方式、负责人等。

6.3.1.3局年度培训计划由局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或督促各部门(单位)组织实施。

6.3.1.4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于次年元月15日前根据局年度培训计划,提出公司实施安排意见,并报局人力资源部。

6.3.1.5局年度培训计划和公司员工培训实施安排意见由局人力资源部负责保存。

6.3.2培训实施

6.3.2.1新员工上岗前基础培训,由各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培训内容包括:

a)工程局及公司概况;

b)局、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及国家适用的法律、法规;

c)局、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及GB/T19000-2000基础知识;

d)安全和质量法规、意识。

6.3.2.2上岗资格培训包括:

a)第一次上岗培训:新参加工作员工由各部门或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适时组织实施。培训内容包括:所在岗位职位说明书和相关作业文件、操作规程、实际工作技能、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等内容;

b)转岗培训:组织符合转岗条件的员工参加新岗位知识的培训;

c)业务提高培训:以自办班形式为主,送外培训为辅进行;

d)特殊岗位人员培训:按国家、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公司规定的上岗要求接受培训考核[不含见(实)习员工],达到要求获得资格认证后方可正式上岗。

6.3.2.3其它培训:按局年度培训计划实施。

6.4局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培训外的其他措施(如岗位竞聘、职称调整、职务调整等)以满足员工能力的要求。

6.5培训及其他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6.5.1每年12月20日前,由局人力资源部组织局相关部门或有关单位及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不定期对员工的培训和其他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征求改进工作(培训和其他措施)的意见、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培训计划,为更好的制定下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或为改进其他措施提供依据。

6.5.2培训及其他措施有效性评估应注重对员工质量意识和能力提高及适应现岗工作的评估。

6.5.2.1培训有效性评估的内容包括:

a)培训内容本身的评估,包括教材、场地的准备、师资、方法、时间等;

b)学员考试(核)成绩评估,包括笔试、现场提问、答辩等;

c)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工作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创新能力等;

d)工作绩效评估,以各单位按局有关规定对员工培训前后各六个月的绩效考评的绩效为依据进行评估。

6.5.2.2其他措施有效性评估的内容包括:

a)措施的评估,包括措施的内容、方式、方法等;

b)实际效果评估,包括采取措施前后员工质量意识与能力的差异。

6.5.3有效性评估的分值确定

评估采用百分制,各单项分值由评估人员根据当年员工培训情况讨论确定。

6.5.4评估结果的运用:

a)了解培训及各项措施的效果;

b)调整培训计划,酌情采取更换培训教材、更换师资、重新培训、强化或减少培训等相应措施;

c)为制定下年度培训计划提供参考;

d)改进措施;

e)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应及时安排培训并考核,或转换工作岗位等其他措施,使其具备的能力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6.5.6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和其他措施的实施,使员工质量意识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6.6培训记录

6.6.1员工的每次培训(包括送外培训和内部培训)由其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记入《员工培训登记卡》,并保存。

6.6.2局内部举办的培训,培训时间超过20学时的,须由培训举办单位按如下规定办理:

a)培训开始前,应向局或所在单位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培训目的及教学计划(课程表)、学习制度及要求;

b)培训结束后,应做好员工培训报告表、员工培训考勤表、受训人员成绩或考核、鉴定、培训总结等记录报送局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

6.6.3每年底,各单位向局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填报《基层单位员工培训汇总表》。

6.6.4委托外单位进行的培训由局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保存受训人员花名册或培训合格证书影印件。

6.6.5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将员工学历(影印件)、《员工培训登记卡》、资格或职称证书(影印件)、工作简历等资料存入保存,并随员工工作单位变动及时传递。

7支持性文件

7.1ZJS.GL0508《职位说明书》

8记录

8.1表206-01《员工培训需求表》

8.2表206-02《员工培训登记卡》

8.3表206-03《员工培训报告表》

8.4表206-04《基层单位员工培训汇总表》

8.5表206-05《员工培训备案表》

8.6表206-06《培训有效性评估表》

8.7表206-07《其他措施有效性评估表》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