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湿季节自动化设备故障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霉湿季节自动化设备故障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9

夏季属于霉湿季节,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由于电气设备对于工作环境均有一定要求,潮湿和霉菌会降低材料绝缘强度,引起漏电、短路等电气故障。

1.常见故障

例1某设备停机两天后开机,主电源上电不久,变频器冒烟自燃。

检查发现变频器主板烧毁。停机期间,车间相对湿度约维持在90%,温度30~35℃,变频器内部通过空气间隙绝缘,湿度过高,空气绝缘性能降低;空气中水分附着在线路板表面,降低线路板绝缘电阻,而且变频器内部风机运行时不断积累灰尘,这些灰尘吸附水分,使绝缘电阻更低,最终导致变频器线路板绝缘击穿,设备自燃。

例2某车间空气相对湿度多日维持在85%,温度25~30℃,设备纠偏控制器的液晶显示器突然无显示,控制装置无法工作。

拆卸纠偏控制器,发现内部有霉变斑点,清理斑点并用热风机干燥处理,重新安装开机,纠偏控制器运行正常。车间空气持续潮湿,而纠偏控制器位于车间一角,通风不畅,极易导致控制器线路板表面尘埃霉变,霉菌含有大量水分,降低控制板绝缘性能,局部电流增大,设备自保,停机。

例3某车间空气相对湿度约在85%,室温28~30℃,变频电机突然运行不稳定。

检查发现电机编码器接线端子线鼻锈蚀,更换线鼻并重新接线,故障消除。车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使裸露的接线端子线鼻外层锈蚀,电阻增大,影响设备控制检测数值,引起设备运行紊乱。

2.预防措施

根据设备具体情况,制定相应预防措施:①例2中纠偏控制器装置,检测发现设备自身发热量低,霉变主要原因是室内空气尘埃多,因此拆除散热风机并将整个装置密封,这样控制器内部既保持清洁,又形成一个相对湿度较低的小环境。设备改进后运行两个夏季,类似故障未再出现。②密封换风量小的配电柜并悬挂变色硅胶(吸附水量>50%),定时检查硅胶颜色,变色及时更换,干燥处理变色硅胶,循环使用。③对于安装相对集中,整机发热量大的精密电气设备,在整个配电柜加装密封条,安装除湿机并设置成自动状态,保持低湿度环境。④冷却循环水系统的PLC、变频器等自动化设备,由于受使用环境限制,无法进行配电系统密封,可在室内放置生石灰,控制室内湿度。

除此之外,在设备停机期间,要使自动控制系统保持带电状态,持续散发热量,预防内部结露,降低整个生产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提高换风次数等。

篇2:液氧安全预防措施

氧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空气中约l/5是氧气。正常压力下,达到-183℃(-297℉)的低温时,将被冷凝成液体,液态氧呈浅蓝色。氧本身不可燃,但是它能迅速加剧可燃物质的燃烧。

远离易燃物及火源

很多在空气中一般不燃烧的物质,在富氧的情况下,微小的火花或一定的热量就能使其燃烧;一些在空气中只缓慢燃烧的物质,在氧气浓度大的情况下,会剧烈燃烧。

在贮存、处理或使用液氧的现场,严禁吸烟及明火。所有有机物及其它可燃物质应避免与液氧接触。能与氧起强烈反应的物质包括油、润滑油、煤油、织物、木材、油漆和含有油和润滑油的污物。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渗透了液氧的可燃物质对撞击十分敏感,可能会引起爆炸。

保持现场及设备表面清洁

工业生产产生的油烟、污垢一般都含有易燃物质,因此所有设备表面必须保持十分洁净。不能将氧气贮罐放置在沥青地面上;在贮罐附近的工作台或混凝土地面上,也不能有油脂或油垢:同时,用清洁剂清洗贮罐及附近地面时,注意不能让清洁剂中的有机物残留在贮罐及地面上。操作液氧贮罐及相连设备时,必须戴上洁净的手套或洗净双手的油污。

维持适当的通风

安装了用氧设备的空间应通风良好,以防止氧气积聚,降低燃烧的危险。

预防冻伤

皮肤、眼睛不小心接触到液氧或是极冷的气体,可能会造成冻伤,因而在处理液体时要避免飞溅和喷射、保护好眼睛和可能会接触到液氧、冷管路、冷设备或冷气体部位的皮肤。如果有可能发生液体喷射、飞溅,或是冷气体喷射,还必须戴上面罩或防护眼镜、建议穿裤角宽大的长裤,遮住鞋子,避免液体溅落到脚上,如果衣服沾上液体或已被气体浸透,应立即脱下,置于通风处,至少在30分钟内,浸有饱和氧气的衣物是十分易燃的。

更换的零件必须适合氧气场合很多材料,特别是一些非金属垫圈和密封件,用于氧气场合时都含有易燃物质,尽管它们可能适用于其他低温气体,只能使用推荐的备件,并确保已经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清洗,满足氧气场合。安装用氧设备应遵守安全法规安装氧气设备前,要全面熟悉国家的防火法规及标准。

警告:在现场装配管路时要确保在截止阀之间的每段管路道上安装一个合适的泄放阀。

篇3: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

一、豆浆中毒

1、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表现:潜伏期数分钟到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的腹泻、头痛,可很快自愈。

3、预防措施:豆浆必须煮开再喝。

二、豆角中毒

1、中毒原因:豆角品种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2、中毒表现: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五小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3、预防措施:"烧熟煮透"。

三、发芽土豆中毒

1、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一种生物碱,叫龙葵素。正常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较少,为2-10毫克%。当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人一次食用0.2~0.4克可发生中毒。

2、中毒表现:一般在进食后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胃部灼痛,舌、咽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体温升高,头痛,昏迷,出汗,心悸。儿童常引起抽风、昏迷。

3、预防措施:⑴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防止生芽变绿。⑵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不得食用。⑶发芽很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围的肉。因龙葵素溶于水,可侵入水中泡半小时左右。

四、亚硝酸盐中毒

1、中毒原因:亚硝酸盐可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因而出现青紫和组织缺氧现象。

2、中毒表现:潜伏期30分钟-3小时,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困难,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的昏迷,抽搐,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预防措施:⑴不吃腐烂变质蔬菜。⑵加强宣传、不要误食亚硝酸盐。

五、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菌: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2、中毒食物和污染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3、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潜伏期一般12-24小时,短的数小时;长则2-3天。前驱症状有恶心,头痛,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痛,粪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粘液。一般发热38℃-40℃。重病人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病程为3-7天,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导致死亡。

4、预防措施:⑴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⑵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繁殖;⑶彻底杀死沙门氏菌。

六、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含组胺高的鱼类主要是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如鲐鱼、青鱼、沙丁鱼、秋刀鱼等。

1、中毒原因:这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经有些细菌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鱼肉中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

2、中毒表现:组胺中毒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中毒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少有死亡。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似醉酒样,头晕,剧烈头痛,心悸,有时出现荨麻疹。一般体温不高,多于1-2日内恢复。

3、预防措施:⑴加强鱼类食品卫生管理;⑵过敏体质的人不能食用;⑶对容易产生大量组胺的鲐鱼去毒。

篇4:厨房常见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事故类型预防操作规范要点

1.食品中毒事故

1、在进货、烹饪及保管中防止食物及原料受细菌感染,产生毒素。

3、防止细菌在食物上繁殖。

4、有毒化学物品与食物必须严格分开,

5、严防有毒化学品引起中毒。

6、注意食品本身含有的毒素。

2、割伤

主要由于使用刀具和电动设备不当或不正确而造成。其预防措施是:(1)在使用各种刀具时,注意力要集中,方法要正确。

(2)刀具等所有切割工具应当保持锋利,实际工作中,钝刀更易伤手。

(3)操作时,不得用刀指东划西,不得将刀随意乱放,更不能拿着刀边走路边甩膀子,以免刀口伤着别人。(4)不要将刀放在工作台或砧板的边缘,以免震动时滑落砸到脚上;一旦发现刀具凋落,切不可用手去接拿。

(5)清洗刀具时,要一件件进行,切不可将刀具浸没在放满水的洗涤池中。

(6)禁止拿着刀具打闹。

(7)在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某一机械设备之前,不要随意地开动它。(8)在使用具有危险性的设备(绞肉机或搅拌机)之前,必须先弄明确设备装置是否到位。

(9)在清洗设备时,要先切断电源再清洗,清洁锐利的刀片时要格外谨慎,洗擦时要将抹布折叠到一定的厚度,由里向外擦。

(10)厨房内如有破碎的玻璃器具和陶瓷器皿,要及时用扫帚处理掉,不要用手去拣。

(11)发现工作区域有暴露的铁皮角、金属丝头、铁钉之类的东西,要及时敲掉或取下,以免划伤人。

3、跌伤和砸伤

由于厨房内地面潮湿、油腻、行走通道狭窄、搬运货物较重等因素,非常容易造成跌伤和砸伤。

(1)工作区域及周围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油、汤、水撒在地后,要立即擦掉,尤其是在炉灶操作区。

(2)厨师的工作鞋要有防滑性能,不得穿薄底鞋、易磨损的鞋、高跟鞋、拖鞋、凉鞋。平时所穿的鞋,脚趾脚后跟不得外露,鞋带要系紧。

(3)所有通道和工作区域内应无障碍物,橱柜的抽屉和柜门不应当敞开。

(4)不能把较重的箱子、盒子或砖块等留在可能掉下来会砸伤人的地方。

(5)厨房内员工行走路线要明确,尽量畅通避免交叉相撞。

(6)存取高处物品时,应当使用专门的梯子,用纸箱或椅子来代替是不安全的。过重的物品不能放在高处。

(2)抬举重物时,背部要挺直,膝盖弯曲,要用腿力来支撑,而不能用背力。

(3)举重物时要缓缓举起,使所举物件紧靠身体,不要骤然一下猛举。

(4)抬举重物时如有必要,可以小步挪动脚步,最好不要扭转身体,以防伤腰。

(5)搬运时当心手部被挤伤或压伤。

(6)尽可能借助于起重设备或搬运工具。

4、烧烫伤

烧烫伤主要是由于员工接触高温食物或设备、用具时不注意防护而引起的。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在烤、烧、蒸、煮等设备的周围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免因空间拥挤、不及避让而烫伤。

(2)在拿取温度较高的烤盘、铁锅或其它工具时,手上应垫上一层厚抹布。同时,双手要清洁且无油腻,以防打滑。撤下热烫的烤盘、铁锅等工具应及时作降温处理,不得随意放置。

(3)在使用油锅或油炸时,特别是当油温度较高时,不能有水滴入油锅,否则热油飞溅,极易烫伤人,热油冷却时应单独放置并设有一定的标志。

(4)在蒸笼内拿取食物时,首先应关闭气阀,打开笼盖,让蒸气散发后再使用抹布拿取,以防热蒸汽灼伤。

(5)使用烤箱、蒸笼等加热设备时,应避免人体过分靠近炉灶或灶体。

(6)在炉灶上操作时,应注意用具的摆放,炒锅、手勺、铁筷等用具如果摆放不当极易被炉灶上的火焰烤烫,容易造成烫伤。

(7)烹制菜肴时,要正确掌握油温和操作程序,防止油温过高,原料投入过多,油溢出锅沿流入炉膛火焰加大,造成烧、烫伤事故。

(8)在端离热油锅或热大锅菜时,要大声提醒其他员工注意或避开,切勿碰撞。

(9)在清洗加热设备时,要先冷却后再进行。

(10)禁止在炉灶及热源区域打闹。

5.火灾事故

1、员工须按油、气、电等热源设备

2、操作规程操作。

3、油锅加温过程中,

4、工作人员不

5、可离开。

6、注意防范漏电事故发生。

7、用完煤气后应关掉气源开关。一旦发生煤气、油管等设施漏气,必须立即组织专人修复后方可使用。

8、完期清洗炉灶、抽油机烟罩管道等设施。

6、电击伤

触电事故

1、所有电器设备

2、必须安装安全接地线。

3、员工须按电器设备

4、操作方法操作。

5、使用电器设备

6、前必须对设备

7、作安全检查。

8、使用电器设备

9、若有故障发生,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检修。

10、使用完电器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预防措施如下:

(1)使用机电设备前,首先要了解其安全操作规程,并按规程操作,如不懂得设备操作规程,不得违章野蛮操作。

(2)设备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冒烟、焦味、电火花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申报维修,不得强行继续使用。

(3)厨房员工不得随意拆卸、更换设备内的零部件和线路。

(4)清洁设备前首先要切断电源。当手上沾有油或水时,禁止触摸电源插头、开关等部件,以防电击伤。

(5)、如已发生上述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上报部门经理。

(6)、作好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新员到岗时要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对现场设施设备进行实操练习,学徒工操作专业性强的设施时必须要有师傅在现场指导,每一季度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考核,成绩与工资挂勾,对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重新培训直至合为止

厨房安全防范

一、厨房必须保持清洁。

1.染有油污的抹布、纸屑等杂物应随时清除。

2.炉灶、烟罩油垢日常清理,每周彻底清除,以免引起火灾。

二、厨师炒菜时切勿随便离开或处理其他事情或与人聊天。

三、油锅起火时,厨师应立即用锅盖盖住油锅,使之缺氧而熄火,锅

盖不严密时,使用食盐使火熄灭,并关闭炉火。

四、禁止厨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吸烟。

五、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例如:酒精、汽油、煤气罐钢瓶、火柴等,不可放置于炉具或电源插座附近,更不可靠近火源。

六、用电烹煮食物时,须防止水烧干起火。

七、插座损坏或电线外部绝缘体破裂应立即更换或修理,发现电线起火时,应迅速切断电源。

八、煤气炉、煤气管线勿靠近电气线路或电源插座。

九、煤气火灾灭火方法。

1.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2.断绝煤气之源。发生火灾时,现场管理人员应立即组织人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扑救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厨师长及总经理,如火灾严重自救无法控制时应由部门负责人申请求援消防中心,在消防人员未到前,要继续进行抢救工作。

3.降低周围温度。

4.断绝空气供给。

十、每日工作结束后,必须清理厨房,并检查电源及煤气等开关是否关闭

篇5:施工安全风险识别预防措施

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预防措施

一、危险源识别与评价

(一)工程特点与安全控制重点

(1)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有三大特点,一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二是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体力劳动繁重;三是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工程进度变化而变化。基于上述特点,施工现场必须随着工程进度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安全防护设施,方能消除隐患,保证安全。

(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我国将职业伤害事故分成20类,主要有: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其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风险源。

1)高处坠落。作业人员从临边、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预留洞口等处坠落;从脚手架上坠落;在安装、拆除龙门架、物料提升机和塔吊过程中坠落;在安装、拆除模板时坠落;吊装结构和设备时坠落。

2)触电。对经过靠近施工现场的外电线路没有或缺少防护,作业人员在搭设钢管架、绑扎钢筋或起重吊装过程中,碰触这些线路,造成触电;使用各类电器设备触电;因电线破皮、老化等原因触电。

3)物体打击。作业人员受交叉作业的同一垂直作业面和通道口处坠落物体的打击。

4)机械伤害。主要时垂直运输设备、吊装设备、各类桩机和场内驾驶机械对人的伤害。

5)坍塌。随着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施工坍塌事故正在成为另一大伤害事故。施工中发生的坍塌事故主要表现为: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基坑沟槽边坡失稳引起土石方坍塌,施工现场的围墙机挡墙质量低劣坍落,暗挖施工掌子面和底面坍塌拆除工程中的坍塌。

(3)影响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施工中人的不啊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项目部应从人、物、环境和管理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把好安全生产“六关”,即措施关、交底关、教育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

认识生产活动的主体,人的素质时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行企业资质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和各类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取得控制包括对施工机具(械)、材料、设备、安全防护用品等物资的控制,是工程建设物资条件和安全生产的基础。

环境条件往往会对工程施工安全产生特定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如地质、水文、气象),工程作业环境(如作业面大小、防护设施、通风、通信等),现场自然环境(如冬期、雨期等),工程周边环境(如邻近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针对环境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控制环境对施工安全影响的重要保证。

管理的控制主要指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二)危险源辨识

(1)施工现场生产的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这些可能释放的能量和危险物质属于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事故。一旦约束或限制受到破坏或失效,就将发生事故。这些导致事故的因素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障碍、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1)物的障碍是指机具(械)设备、装置、元件等由于低性能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2)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而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

3)环境因素指施工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事故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源识别的首要任务是识别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第二类危险源。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危险源可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危险,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生理性危害,行为性危害以及其他危害等。这些有害因素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物理性危害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物体运功、明火、高温物质、低温物质、粉尘和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

化学性危害包括:易燃易爆物质、自然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

生物性危害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等。

心理、生理性危害包括:负荷超限、健康异常、心理异常、辨识缺陷、禁忌作业等。

行为性危害包括: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等。

(3)项目部应根据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结合自身管理水平,在充分了解现场危险源分布的情况下,识别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要控制的危险源,列出清单。从范围上讲,危险源应包括施工现场内受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和场所以及受到影响的周边环境。

识别施工现场危险源有多种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等。项目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通过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来获取外部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有关的危险源。

为使危险源辨识全面、客观,项目部应组织全员参与,广泛听取意见,包括分包商、供应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上级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专家、社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清除危险源伤害的方式和途径,确认危险源伤害的范围,特别应关注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保持高度警惕,持续进行动态识别。

(三)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关键是围绕可能性和后果两方面来确定风险,估计其潜在伤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其中,定性分析法主要是根据估算的伤害的可能向和严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

项目部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评价已识别的全部危险源对施工现场内外的影响,将起重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确定为重大危险源,建立危险源辨识,评价的管理档案。当条件变化时,项目部应对风险重新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考虑控制的有效性和控制失败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考虑现有控制措施适宜的情况下,对危险源的安全风险进行主观评价;另一方面,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项目部自身管理要求的条件下,考虑现有控制措施能否把危险源控制住,据此对危险源安全风险的大小进行分类,确定重大危险源。

二、预防与防范措施

针对评价中确定的重大危险源,项目部应对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策划。编制安全生产保证计划、专项施工方案以及应急预案等。具体安全技术管理措施策划如下:(1)针对危险源,在安全危险源识别、评估基础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出具体的安全技术、安全防护措施、临时用电方案和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2)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基坑工程、降水、模板与支撑体系、脚手架、起重吊装、拆除与爆破等,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3)按照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类别、等级、范围选择电气设备的安全距离以及防雷、防静电、防误操作等措施。

(4)对高处、临边作业等危险场所、部位,以及冬期、雨期、高温天气等危险期间应采用的防护设备、设施等安全措施。

(5)针对重大危险源、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中毒及其他群死群伤等可能发生的事故建立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抢救、疏散和应急措施。

针对各项控制措施,应重新评价其安全风险,并检查安全控制措施是否以控制危险源,并符合法律、法规、标砖、规范和其他要求,符合项目部自身要求,确保新的和现行的控制措施仍然适用和有效。

工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各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审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在工程实施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要确定是否需要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当工程设计变更时,施工方案变更、法规修订或者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更新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的结果。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