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车间地面硬化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热力车间地面硬化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5

1项目名称及概况

1.1项目名称:热力厂一热力车间地面硬化工程

1.2项目概况:一热力车间室外地面下陷,需要夯实土方硬化地面及增加排水设施,工程主要工程量有土方开挖约1351m3、原土回填碾压约为676m3、灰土回填碾压约为507m3、;砼地面浇筑约为169m3、新增砖砌排水沟1500*1200*800一个。

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燕化公司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本安全施工措施和方案。

1.3计划工期:2012年2月15日~2012年4月30日

2?作业内容

2.1?依据业主划定的区域对一热力车间室外地面进行测量定位,抄平放线,定出开挖长度,按放线分块开挖土。

2.2?原土回填碾压。

2.3?灰土回填夯实碾压。

2.4?排水沟砌筑。

2.5?混凝土浇注与养护。

3作业安全措施

3.1?凡在本车间各站进入或头部探入设备内作业均为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进入下列设备作业必须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3.2?电气系统的变压器箱体、变压器储油箱、电缆沟、电缆廊道;

3.3?工业、生活水系统的储水池、套筒、臭氧发生器、阀门井、排水沟道等和其他封闭、半封闭的场所。

3.4?未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严禁进入设备作业。

3.5?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对受限空间作业进行危害识别,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3.6?进入设备作业必须设专人监护,注明作业时间,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或在作业时间以外作业。

3.7?监护人应熟悉所施工项目作业程序安全措施,作业人员身体状况。

3.8?监护人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落实情况不到位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暂不进行作业。

3.9?监护人应和作业人员拟定联络信号。在出入口处保持与作业人员的联系,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止作业,并采取救护措施。

3.10监护人要携带《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并负责保管。

3.11作业时:1、持批准有效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方可作业。2、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作业。3、进受限空间作业任务、地点(位号)、时间与许可证不符不作业。4、监护人不在施工现场不作业。5、劳动保护着装和所使用器具不符合规定不作业。6、对违反本制度或安全措施没落实强令作业的,施工人员有权拒绝作业,并报告站内或有关部门。

3.1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是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依据,不得涂改、代签、要妥善保管。

3.13《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中各栏目,应由相应负责人填写,作业人、监护人姓名必须与作业许可证相符合。

3.14《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当日有效,作业中断4小时以上时需要重新办理。

3.15受限空间作业的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懂得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作业中可能遇到意外时的处理、救护方法。(本站在安全教育时已宣讲)

3.16进入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内进行特种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如变压器箱体,应将安全措施报事业部安全环保部审批。

3.17当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小于4%时,指标为大于0.5%,空气氧含量小于19时严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18进入设备作业使用照明必须符合GB3805-83《安全电压》的有关规定,其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

3.19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守动火、临时用电、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相关安全规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能代替上述作业许可证,所涉及的其它作业要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

3.20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进作业人员。

3.21设备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应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3.22手持电动工具、临时用电严格执行动力事业部《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3.23设备外的现场要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和灭火器材。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前,应首先拟定紧急状况时的撤出路线、方法。

3.24严冬、酷暑季节,进入受限空间人员每次作业时间不宜过长,应安排轮换作业或休息,防止冻伤及中暑事故发生。

3.25?为保证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可再采取强制通风方法(不允许通氧气)。在人员进入时,设备人孔必须全部打开,如属卧罐或只有一个人孔的,必须采取强制通风。

3.26所有安全措施在作业期间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工作,待处理并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进入首先空间作业。

(1)、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3.27用电单位的临时用电箱是必须符合用电标准,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必须按供电电压等级正确选择,所用的电气元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负荷开关及单路负荷开关必须装有漏电保护器;临时用电电源的施工、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电气施工、安装规范。

3.28临时用电电缆必须完好,容量必须满足。临时用电操作人必须持证操作。

3.29临时用电的单相和混用线路应采用五线制。

3.30有自备电源的施工队,自备电源与历史用电电源同时不得接入用电电源。

3.31临时用电设施要有专人维护管理,每天必须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隐患缺陷应立即处理,确保临时用电设备、设施完好。每次送电前要对临时用电线路、电气元件进行检查确认,满足送电要求后,方可送电。

3.32临时用电设施,必须有检验合格证,必须安装符合规范要求的漏电保护器,移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应一机一回路一保护。

3.33在防爆场所使用的临时电源、电气元件和线路要达到相应的防爆等级要求,并采取相应的防爆安全措施。

3.34临时用电,线路架空时,不能采用裸线,架空高度不得低于3.5米,穿越道路不得低于6米;横穿道路时要有可靠的保护措施,不得在树上或脚手架上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在脚手架上架设临时照明线路时,竹、木脚手架应加设绝缘子,金属脚手架上应设横木担。严禁接近热源,严禁用金属丝绑扎电线。

3.35临时用电,采用暗管埋设及地下电缆线路时、必须设有“走向标志”及安全标志。电缆埋深不得小于0.7米,线路穿越公路时,在有可能受到机械伤害的地段应采取保护套管、盖板等措施。

3.36现场临时用电配电盘、箱要有防雨措施,盘、箱门必须能牢靠的关闭。

3.37行灯电压不得超过36伏;在进入锅炉炉膛、锅炉汽包、燃料储罐、化学塔罐等金属设备内作业装设的临时照明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伏。

3.38临时用电单位对临时用电设施要有专人维护管理,每天必须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隐患缺陷应立即处理,确保临时用电设备、设施完好。

3.39每日收工后工作票小结前,临时用电单位必须将所有临时用电箱的电源断开。临时用电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临时用电的规定,不得变更地点和工作内容,禁止任意增加用电负荷,一旦发现违章用电,本站有权予以停止供电。

(2)、用火作业安全管理

3.40用火作业的工作有:火焊、电焊、锡焊、塑料焊气割、等离子切割、沙轮机、磨光机、喷灯、电炉、液化气炉(烤把、焊把)、煨管、烧烤物件、熬沥青、炒沙子、风镐作业、锤击等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等。

3.41用火作业前,用火施工单位必须针对用火作业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严格执行”三不动火”原则。(即没有经合格的用火作业许可证不动火;防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对不符合三不动火原则的行为,本站将立即停止施工单位的用火。

3.42一张用火票只限一处用火,实行一处(一个用火地点),一票(用火作业票),一人(用火监护人)。不能一张用火票进行多处用火。

3.43电、气焊、临时用电等作业还必须随身携带特殊工种作业证。

3.44用火作业涉及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票证并遵守相关规定。高处用火时,其下方周围环境必须达到用火条件,同时采取围接遮盖等措施,防止火花四溅。风力较大时由监护人视具体情况决定用火,风力大于五级时禁止露天用火。高处用火监火人必须在用火部位监护,同时与高处用火点相应的地方也必须有监护人。用火开始前,应检查用火条件是否有变化;用火结束后,检查周围环境,不得留有余火。

3.45凡在生产,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及管道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好盲板;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并经分析合格,方可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应再次进行用火分析,或在管线,容器中充满水后,方可用火。

3.46凡需要用火的塔,罐,容器等设备和管线,应进行内部和环境气体化验分析。用火环境存在有毒有害介质的,应对其浓度作检测分析。停工大检修装置在彻底撤料,吹扫,置换,分析合格,并与系统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后,首次设备,容器,管道用火,应采样分析合格。

3.47在用火前应清除现场一切可燃物,并准备好消防器材。用火期间,距用火点30米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气体,15米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液体。在同一动火区域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和喷漆等施工。

3.48用火点周围(半径15米或防火间距内)的环境必须达到用火条件,设备,管线及地面上的油污,可燃物要清理的要用沙土或阻燃布(材料)有效覆盖。下水井,沟管,排水沟,地漏,电缆沟等处要采取封闭或隔绝措施,防止可燃气窜入用火点周围。

3.49罐区用火时,用火点周围防火间距内油罐不得进行脱水作业,用火点位于防火间距外且处于下风向时,由监护人视具体情况决定。

3.50电焊回路线应连接在焊件上,把线及二次线绝缘必须完好,且不得穿过下水井或与其他设备搭火。不许将电焊把线,回路线与气焊的氧气胶管,乙炔气胶管混合捆绑,以免因电焊把线,回路线过热损毁氧气胶管,乙炔气胶管。

3.51气焊作业时,用火点与氧气瓶、乙炔瓶之间距离至少10米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距离至少5米。

3.52用火监护人必须有岗位操作合格证,必须了解用火区域的安全要求,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有较强的责任心,出现问题能正确处理,有应付突发事故的能力。监火时佩戴明显标志,随身携带《用火作业许可证》不得私自离开现场。用火人必须在划定的用火区域内用火,每次用火结束后,用火人、监护人检查无余火后方可离开用火作业现场。

3.53本站对用火部位与动火票不符,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绝对禁止其动火。对动火人不执行“三不动火”又不听劝阻的,将停止其工作进行安全教育

4主要直接作业环节

本次“一热力车间地面硬化施工”主要直接作业环节包括临时用电(破地面施工机具用电)、动土作业等。

5作业危害识别

本次“一热力车间地面硬化施工”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化学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

6安全交底与危害告知

设备属地对施工方安全交底内容:由属地设备、工艺、安技人员对交出设备状况工艺条件、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地上及隐蔽设施危险、危害因素、施工过程特点及危害告知、使用防护要求、主要安全措施等认真做好施工前的交底工作。施工方全体人员接受安全交底与危害告知。

具体交底和告知内容:

(1)参加施工的职工思想上要充分重视,严把维护质量关,将设备隐患彻底消除,确保设备完好,用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2)认真执行燕化公司各项管理规定,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管理规定、严格执行电气工作票、动土工作票管理的规定。

(3)认真对一热力车间室外地面进行实地考查,根据情况确定施工方案。

(4)根据确定的方案及项目,列出所需的材料、设备、施工机具等清单。

要做好现场防火、防人身伤害措施等的准备,作好维护工作的合理安排与布置。

(5)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施工方案,明确工作内容。

(6)施工期间我单位人员7:30准时到达现场,准备当天工作所用机具及各种票证,甲方现场监理人员到位后相互沟通,安排当天的工作内容。

(7)严格执行公司和热力厂有关安全检修的规章制度。

(8)进入检修现场的设备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并贴有安全检查合格证,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加装漏电保护器,施工电源必须做到安全规范,确保用电安全。

?准时、全项完成各项维护任务,要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以确保检修质量。

?科学文明检修,决不野蛮拆卸,检修现场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认真执行电气工作监护制度、工作确认卡制度。

?(9)做好现场的治安保卫工作,防止物料的丢失;强化交通安全意识,确保车辆安全、准时。

(10)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严格劳保着装,防止人身伤害的发生。施工中一定保护好运行的设备,施工中机具不随意放置或碰伤运行的设备。

7行走路线、交通安全和作业区域

7.1进入**厂**门(按保卫部门编号)

行走**号路(按保卫部门编号)从南(或东西北)向北(或东南西)至**路口向东(或南西北)至**装置南门进入;回程时沿此路线返程出厂。

7.2车辆遵守限速要求和交通规则;自行车靠右行驶,过马路推行;行人靠右行走,过马路和路口时了望确保安全通行;人员搭乘车辆不允许在货车车厢(斗)内。

7.3行走路线如出现异常情况(如泄漏、事故等),按现场交通指挥保卫人员指定路线绕行。

7.4按属地制定的区域――本施工区域是热力厂一热力车间区域进行施工作业,施工作业人员只允许在此区域开展作业活动。

篇2:顶管工程施工安全措施

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按照《建筑安装施工技术规程》和《地下顶管操作规程》,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单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细则,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2)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及顶管施工中的掘进设备,使用前要认真进行检查,经试运转正常后方可使用。

(3)现场临进用电,架设必须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安装,在施工现场的专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4)工作坑内的照明灯或手持行灯,电压为安全电压36V,任何人不能以湿手或身着湿衣服去操作电气设备。停电必须有命令,并挂停电警示牌,合闸应收回停电命令,确认线路无人工作时,方可摘下警示牌送电。

(5)电气设备检修时至少有两人作业,切实做好保护措施。

(6)顶管机头操作员、电工、测量工、泥浆工、起重工等,都要对顶管工法及有关安全操作细则进行学习,通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7)成立特别联系小组,内设工程师一个,协同甲方解决施工中遇见的各类问题。

(8)顶管施工中容易遭到伤害的三种情况分别是:高空坠落及重物打击、触电、有毒气体伤害,应制定发生这些伤害时的应急预案,特别是有毒气体伤害的情况发生时,应提前联系具备高压氧仓的医院,避免伤员到达医院后,因救治条件不具备转院耽搁宝贵的时间。其他伤害情况发生时,应及时拨打119、120抢救伤员。

篇3:土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操作

1、施工前,应对施工区域内存在的各种障碍物,如建筑物、道路、沟渠、管线、防空洞、旧基础、坟墓、树木等,凡影响施工的均应拆除、清理或迁移,并在施工前妥善处理,确保施工安全。

2、大型土方和开挖较深的基坑工程,施工前要认真研究整个施工区域和施工场地内的工程地质和水文资料、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质量和分布状况、挖土和弃土要求、施工环境及气候条件等,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严禁盲目施工。

3、山区施工,应事先了解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如因土石方施工可能产生滑坡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在陡峻山坡脚下施工,应事先检查山坡坡面情况,如有危岩、孤石、崩塌体、古滑坡体等不稳定迹象时,应妥善处理后,才能施工。

4、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备等,应事先做好检查和必要的加宽、加固工作。开工前应做好施工场地内机械运行的道路,开辟适当的工作面,以利安全施工。

5、土方开挖前,应会同有关单位对附近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进行检查和鉴定,对可能受开挖和降水影响的邻近建(构)筑物、管线,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在整个施工期间,加强监测其沉降和位移、开裂等情况,发现问题应与设计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及时处理。

相邻基坑深浅不等时,一般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否则应分析后施工的深坑对先施工的浅坑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6、基坑开挖工程应验算边坡或基坑的稳定性,并注意由于土体内应力场变化和淤泥土的塑性流动而导致周围土体向基坑开挖方向位移,使基坑邻近建筑物等产生相应的位移和下沉。验算时应考虑地面堆载、地表积水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等不利因素,决定是否需要支护,选择合理的支护形式。在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监测。

7、在饱和粘性土、粉土的施工现场不得边打桩边开挖基坑,应待桩全部打完并间歇一段时间后再开挖,以免影响边坡或基坑的稳定性并应防止开挖基坑可能引起的基坑内外的桩产生过大位移、倾斜或断裂。

8、基坑开挖后应及时修筑基础,不得长期暴露。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的回填工作。回填基坑时,必须事先清除基坑中不符合回填要求的杂物。在相对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进行,并且分层夯实。

9、基坑开挖深度超过9m(或地下室超过二层),或深度虽未超过9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施工方案必须由单位总工程师审定,报企业上一级主管

10、基坑深度超过14m、地下室为三层或三层以上,地质条件和周围特别复杂及工程影响重大时,有关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要协同建设单位组织评审后,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1、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项目,防止挖方超挖或铺填超厚。施工现场应根据需要安设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红灯警示。

12、土方工程、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有文物、古迹遗址或化石等,应立即保护现场和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13、挖土方前对周围环境要认真检查,不能在危险岩石或建筑物下面进行作业。

14、人工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保持2~3m,并应自上而下挖掘,严禁采用掏洞的挖掘操作方法。

15、上下坑沟应先挖好阶梯或设木梯,不应踩踏土壁及其支撑上下。

16、用挖土机施工时,挖土机的工作范围内,不得有人进行其他工作,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大于l0rn,挖土要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的危险作业。

17、基坑开挖应严格按要求放坡,操作时应随时注意边坡的稳定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部分塌落现象,要及时进行支撑或改缓放坡,并注意支撑的稳固和边坡的变化。

18、机械挖土,多台阶同时开挖土方时,应验算边坡的稳定,根据规定和验算确定挖土机离边坡的安全距离。

19、深基坑四周设防护栏杆,人员上下要有专用爬梯。

篇4:护肩墙工程施工安全措施

一、基础开挖

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2、挖土中发现管道、电缆及其他埋设物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3、挖土时要注意土壁的稳定性,发现有裂缝及倾坍可能时,人员应立即离开并及时处理。

4、人工挖土,前后操作人员间距离不应小于2~3m,堆土要在1m以外,并且高度不得超过1.5m。

5、每日或雨后必须检查土壁及支撑稳定情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并且不得将土和其他物件堆在支撑上,不得在支撑下行走或站立。

6、机械挖土,启动前应检查离合器、钢丝绳等,经空车试运转正常后再开始作业。

7、机械操作中进铲不应过深,提升不应过猛。

8、机械不得在输电线路下工作,应在输电线路一侧工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机械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线路的最近距离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要求。

9、机械应停在坚实的地基上,如基础过差,应采取走道板等加固措施,不得将挖土机履带与挖空的基坑平行2m停、驶。运土汽车不宜靠近基坑平行行驶,防止坍方翻车。

10、电缆两侧1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挖掘。

11、配合拉铲的清坡、清底工人,不准在机械回转半径下工作。

12、向汽车上卸土应在车子停稳定后进行。禁止铲斗从汽车驾驶室上空越过。

13、开挖四周必须设置1.5m高的护栏,要设置一定数量临时上下施工楼梯。

14、道路应及时清理,确保车辆安全畅通,各种车辆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引导。

15、车辆进出门口的人行道下,如有地下管线[道]必须铺设厚钢板,或浇捣混凝土加固。

16、在开挖基础时,必须设有切实可行的排水措施,以免基坑积水,影响基坑土壤结构。

17、基础开挖前,必须摸清基坑下的管线排列和地质开采资料,以利考虑开挖过程中的意外应急措施(流砂等特殊情况)。

18、清坡清底人员必须根据设计标高作好清底工作,不得超挖。如果超挖不得将松土回填,以免影响基础的质量。

19、开挖出的土方,要严格按照组织设计堆放,不得堆于基坑外侧,以免引起地面堆载超荷引起土体位移、板桩位移或支撑破坏。

20、挖土机械不得在施工中碰撞支撑,以免引起支撑破坏或拉损。

21、开挖土方必须有挖土令。

二、模板安装

1、进入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操作人员严禁穿硬底鞋及有跟鞋作业。

2、工作前应先检查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扳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钉子必须放在工具袋内,以免掉落伤人。工作时要思想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空中滑落。

3、安装模板时操作人员应有可靠的落脚点,并应站在安全地点进行操作,避免上下在同一垂直面工作。操作人员要主动避让吊物,增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安全意识。

4、支模应按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严禁在连接件和支撑件上攀登上下。

5、支模时,操作人员不得站在支撑上,而应设立人板,以便操作人员站立。立人板应用木质中板为宜,并适当绑扎固定。不得用钢模板或5cm×10cm的木板。

6、支模过程中,如需中途停歇,应将支撑、搭头、柱头板等钉牢。拆模间歇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牵杠、支撑等运走或妥善堆放,防止因踏空、扶空而坠落。模板上有预留洞者,应在安装后将洞口盖好,混凝土板上的预留洞,应在模板拆除后即将洞口盖好。

7、竖向模板和支架的支承部分,当安装在基土上时应加设垫板,且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尚须有防水措施。

8、模板及其支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

9、二人抬运模板时要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传递模板、工具应用索具系牢,组合钢模板装拆时,上下有人接应。钢模板及配件应随装拆随运送,严禁从高处掷下。

10、模板上施工时,堆物(钢模板等)不宜过多,且不宜集中一处。

五、混凝土浇筑

1、进人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具,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

2、脚手架、工作平台应绑扎牢固。若有探头板应及时绑扎搭好,脚手架上的钉子等障碍物应清除干净。

3、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

4、所有电气设备的修理拆换工作应由电工进行,严禁混凝土操作工自行拆动。

5、材料及混凝土的运输机具应坚实牢固,轴承应经常加油。

6、混凝土搅拌站后台的装置及龙门吊等,应安设牢固,搅拌前应经试运转证明机械各部位工作正常,方可正式搅拌。

7、临时跳板和走道应搭设牢固。运输道的宽度,单行道应比手推车及机动翻斗车的宽度大400mm以上,双行道应比两辆车的宽度宽700mm以上。

8、用手推车运料应依次行走,不得拥挤、抢先。向搅拌机或料斗内倒料时,不得用力过猛和将车辆脱把。

9、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必须缓慢,防止碰撞伤人和翻车。空车返回时,不得将车拖在身后奔跑,以防滑倒和翻车。用翻斗车运输时,应由专业驾驶人员驾驶。

10、自卸车卸混凝土或砂、石时,应在现场有关人员指定的地点卸料,开倒车时应有专人指挥。起落自卸车斗时,应有专人指挥。

11、在上料平台上的卸料人员不得将头、手、脚伸人井架内;严禁在拔杆下站人。运行中途若发生故障,必须停车修理。

12、使用振动机前应检查:电源电压,输电必须安装漏电开关;保护电源线路是否良好,电源线不得有接头;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振动机移动时,不能硬拉电线,更不能在钢筋和其他锐利物上拖拉,防止割破拉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13、用草帘或草袋覆盖混凝土时,构件表面的孔洞部位应有封堵措施并设明显标志,以防操作人员跌落或受伤。草帘和草袋等用完后应随时清理,堆放到指定地点,并应在堆置地点设置消防设施。

14、在大风雪或暴风、雷雨的情况下(六级风以上),不得在露天进行高空作业;气温较低(-15℃左右),又在高空或迎风方向连续作业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休息取暖。

15、应经常检查脚手架的接头处是否牢固,检查安全防护设置是否齐全,是否因冰、雪、风、雨的影响而松动下沉。走道及跳板通道,应经常清扫或进行防滑处理。

16、酒后及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症的人员,严禁参加高空作业。

篇5:安防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总则

?为保障本公司所承接工程的安装质量,参照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范、规定和专业技术标准,编制本《施工安全作业指导书》。

《施工安全作业指导书》系我公司在施工现场安装作业中,入门性、概括性的指导资料。以消防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施工为例,安施工作业顺序编制。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的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施工、安装、调试、维修作业,其*性的部分也可共安防、监控等工程作业的参考。

本作业指导书不适用于生产、贮存火药、炸药、弹药、军工、火工等特种、危险场所的工程施工安装作业。

本公司的工程施工安装,应由公司审核批准的施工队伍承担。特殊工种的操作人员应持有有效的上岗证件。

本公司的各项施工、安装、调试、维修等作业,除执行本作业指导书外,上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当本作业指导书与相应的法规、规范、标准,工艺要求的表述有差异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同一级的标准,先期发布的让位于后期发布的;

不同级别的标准,按上一级的标准执行;

不同地区的标准,按施工所在地区的标准执行。

?本作业指导书中的执行,由中消伟业工程技术部主管负责。

施工安装前的准备

施工前应确认工程合同的施工内容、范围等事项。应具备施工的平面图、安装图、系统图、接线原理图,以及其它施工必须的技术文件和法律法规,并应加以熟悉和明了。

依据合同及图纸的要求勘察施工现场,查阅其它相关专业、工种的图纸,并进行核对。了解工程的现状与图纸要求是否冲突或不符之处,并填写相应的记录。

明确主要材料、设备的采购要求。确定其品种、规格、型号、技术参数,以及生产厂家、资质,服务状况等详情。

明确施工方法、操作顺序及工艺要求,明确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入场前应进行施工安全及有关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纪律的教育。

与甲方、总包、监理及有关工种等方面进行很必要的交流、沟通与配合,并制定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计划。

对于不明确、有疑问之处,应与相关方面及时联系,在施工之前妥善解决。

凡施工机具、工具和仪表仪器,应能满足施工高峰期的需要。落实其性能、规格、数量,并应进行检查、检测,证实其安全有效。

进场的材料、原料、机具、用具等,必须符合国家或有关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应附有生产厂家有效的资质证书、检测报告、材质单、合格证、说明书等,并按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检测,填写相应的记录。

凡专用的系统设备、系统器材等,进场后应单独存放保管,不得倒置、倾斜、倾倒,不得爱损、受潮,包装物不得破坏。安装前应会同生产厂家代表或技术人员共同开箱检查、检验、试验,签字移交。并填写相应的记录。

做好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凡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均应考虑防范措施,并做姨应争准备。

现场施工中,应按照质量控制及过程控制的要求作好各项记录,做到事事有记录,步步可追溯。以利一旦发生差错,便于及时预防纠正,也便于明确责任。

第二章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施工

第一节管路的布控

根据图纸对照现场结构的状况,确定预埋接线盒对应于墙壁,墙柱的高度及位置。

按照钢筋绑扎状况,确定预埋接线盒与墙面、墙柱的预留量及固定方法。

确定标记形式和油漆颜色,以区别与其它工种、其它专业及其功能、用途。

管路的敷设宜沿最近的路线布设,并应尽量减少弯曲。斜行的管路入盒时应适度加弯,以使管路入盒时与盒壁垂直,管头入盒处要处理严密,不漏灰浆。

管口入盒要插接到位,螺钉要拧紧,锁母要锁牢。线盒固定要结实,线盒口要贴近模板,管路所到钢筋之处要与钢筋绑牢。

接线盒和管口要堵塞充实、严密,保证不透灰浆且易于清除。不准使用废旧报纸、水泥袋纸等作为填充物,胡乱卷塞。

按图纸在模板上作好标识,要求清晰、醒目、易找、易识,不丢落、不遗漏,不与其它工种、其它用途的管、盒相混淆。

两线盒之间的管路宜略向上弓起,以利排除可能的积水。

管路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管径的10倍,弯扁度应小于管径的0.1倍。注意管子的焊缝应安排在拐弯处的外侧,避免从弯处开裂。

管路较长时,中途应加妆线盒,其间管路长度应不大于以下距离:

(1)无弯曲时?30m;(2)有一个弯曲时?20m;?(3)?有二个弯曲时?15m;(4)有三个弯曲8m;

现场切割管子时,管口要打磨光洁,去除毛刺。引出模板时,所用的开孔钻应与管子的外径一致,不得小孔大开。

多根管引出模板时,不准开凿长形通孔,必须一管一孔,排列整齐,管口应依次作阶梯状排列。并使用适当的塑料管帽封口,不得用废纸卷胡乱填塞。

当管路的敷设与原图纸有差异时,应按其实际走向、线盒增减情况等,在图纸上标明,并做姨记录。

现场浇注混凝土时,应有专人在场看护所敷设的管路,防止震捣混凝土时冲动管路、线盒。看护的重点部位是管路拐弯及梁下翻弯处。如发现异常情况,应详细准确记录,并在图纸上标记清楚。为日后的纠正提供依据。

现场局部浇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检查,查看管路的预埋状况。如发现有缺陷、欠妥之处,应作好标记,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现场拆除浇注模板后,要适时根据所作标识、标记,找到原预埋接线盒的地点,用小锤轻击附近的墙面、柱面进行探查。不可用力过大,不得大范围盲目敲打。找到接线盒后,将填充物清除干净,勿使线盒变形,线盒变形,线盒的边角不可缺损,丝扣不可堵塞、损伤。

线盒经过清理后,须涂刷二遍防锈漆,防锈漆应刷满、刷严。

用钢丝穿通管路后,可缠结棉纱,反复抽拉,将管内的积水、锈杂等物清除,戴好护口,以备穿线。敞开的无盒管口应加以塑料管帽,不得用纸卷胡乱堵塞。

第二节管路的明敷与暗敷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管路,管口及管路各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所有管路的起点、终点、规格、位置,均应按图纸施工,不得随意改动。

管子入盒时,其盒外部分应加锁母,盒内管口应设护口,管子在吊顶内入盒时,盒的内外两侧均应加锁母。

在吊顶内敷设各类管路和线槽时,宜采用单独的卡具或支撑物固定。

支持管路的支架、吊杆、卡箍应在安装前做好防腐、刷漆。

支、吊架,吊杆可以采购系列产品,也可现场预制。选材宜用:

圆钢?≥6mm;

扁钢δ≥10×3mm;

角钢δ≥25×25×3mm;

支、吊架,吊杆设置的间距要求如下:

钢管直径mm?15~20?25~32?40~50?65以上

厚壁管m?1.5?2.0?2.5?3.5

薄壁管m?1.0?1.5?2.0?―――――

线槽的直线段,应每隔1.0~1.5m设置吊杆或支撑点,在下列部位也应设置吊杆或撑点;

线槽接关处;

距接线盒0.2m处;

线槽走向改变或转角处;

管路的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

管路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其两端应固定,并应采取补偿措施;当图纸有设计说明时,按设计说明实施,无设计说明时参照以下做法:

通常在缝的两边,各设置一个大接线盒,例如:A,B。盒间以大于线管两个型号的厚壁管连接。厚壁管的一端用内外锁母与A以大接线盒紧固,或以点焊焊牢。厚壁管另一端伸入B大接线盒内,视具体情况预留伸缩余量(例如200mm)。管内的导线一端卡固,另一端也预留相应的伸缩余量;

伸缩缝丙端的接线盒之间,也可采用金属波纹管,内穿导线,弯曲成Ω形,卡固在伸缩缝两边,成为可伸缩的过渡线管。

埋入夸墙内的管路,应在砖墙上剔槽敷设。在轻体墙内敷设管路时,要用无齿锯槽,埋管。然后用强度等级大于M10#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其厚度大于30mm。

管路宜沿最短途径敷设,并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当管路过长时应加装接线盒,具体要求参照第二章第一节第10条。

弯管时就注意以下事宜:

管路明敷时,其弯曲半径应大于钢管外径的6倍,暗敷时不应小于钢管外径的10倍。管子的弯扁度应小于管径的0.1倍;

管子的焊缝应安排在弯弧的外缘,弯管时不应有死弯、褶皱、裂纹;

应使用弯管器弯管。

暗配管路不得穿通设备基础。如必须穿通时,要有保护措施。入盘、箱、柜、盒时应排列整齐、顺直,管口在盘、箱、柜、盒内的长度应一致。

线管不应有折扁和裂逢、管内无铁屑及气刺,切口平齐、光滑。

线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明配线管如用丝扣连接,管端丝扣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

暗配线管应采用套管焊接,套管长度不小于管子外径的2.2倍,管子的对接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央,焊口应牢固、严密,无烧蚀。

明配线管应排列整齐,管卡的距离应分布均匀,管路沿线的管卡间距如下:

G15~20为1.5m;

G25~30为2.0m;

G40~50为2.5m。

暗配管路如遇管路不通、有盒无管、有管无盒等情况时,应在图上标记,采取弥补措施。

线管进入箱、盒时,暗装配管采用焊接固定,但不得将管口、线盒烧蚀。管口进入箱、盒的深度应少于5mm。明装配管时,应用锁母或护圈帽固定,露出锁母的丝扣宜为2~4扣。

线管与设备连接时,线管应敷送到位。如不能直接到位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在干燥房屋内,可在线管出口处加保护软管引入设备,管口应处理严密;

在室外或潮湿房屋内,可在管口处装设防水弯头。由防水弯头引出的导线应套绝缘保护软管,经弯成防水弧度后再引入设备;

管口距地面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00mm。

当电线管、线槽与热水管、蒸气管平行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气管的下方。如必须敷设在上方时,其净距应不小于下列数值:

敷设在热水管下方时,净距为0.2m;上方时,净距为0.3m;

敷设于蒸气管下方时,净距为0.5m;上方时,净距为1m。实际安装时如有困难,应采取隔热措施。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气管,其净距可以减少至0.2m。

当电线管、线槽与强电的线管平行敷设时:

1KV≥200m;

10KV≥500m。

当电线管、线槽与通风。给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应大于100m。

金属软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金属软管的与钢管或设备连接时,应采用金属软管接头连接;

金属软管不应有开绞,中间不应有接头,两端应使用金属软管接头连接;

金属软管与钢管、箱、盒或设备连接时,长度不应大于2m;

金属软管禁止埋在地下、混凝土中和墙体中;

金属软管须用管卡固定,其固定的间距应不大于0.5m;

金属软管在没有吊顶,明敷的情况下,必须刷2遍防火涂料;

不得利用金属软管作为接地导线。

防爆管路的敷设:

防爆管路的敷设应采用低压流体输送用钢管,不允许使用套接式薄壁管;

防爆管路在穿越防火分区、墙体及楼板时,应采取密封措施;

防爆管路的接线盒、弯头、三通、管件及挠性接头等,均应选用防爆件。必须有E*标志、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厂家资质证书等;

防爆管路必须做接地保护。除设计另有规定外,防爆管路的连接处不宜用焊跨接线的方法。应在每段管路之间采用不小于4mm?的铜线做跨接连通。并妥善接地;

防爆管路内的导线应采用护套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不宜采用绞线及散线;

管端的螺纹应光滑、完整,组装时应涂以导电性油脂,不允许缠麻、涂胶;

DN25管以下连接时,入扣应不少于5扣,DN32管以上连接时,入扣应不少于6扣;

对于有可能产生冷凝水的场所,管路应有2‰的排水坡度,其最低端应安装排除冷凝水的密封接头;

防爆管路的任何连接处不允许采用“反扣”螺纹连接。在连接发生困难时,可采用防爆活接头,其结合处应严密;

防爆管路进入端子箱、模块箱、设备箱、探测器等部件的开孔处,应设有防爆胶垫、胶圈,以保持其密封性;

防爆密封胶垫、胶圈等应符合规格要求,无皱折、无老化变质。

顶板场所管路的敷设:

按设计图纸及现场情况,确定敷设管路所在墙面及管路的走向;

敷设无顶板场所管路时,要求先用墨线弹出管路走向的直线,测算确定线盒的标高、位置。支点、管卡的间距要均匀。

线槽的敷设:

按照图纸及现场情况定线槽的走向、高度,及支、吊架的位置。注意与其它专业、其它工种的协调避让。支、吊架的间距要求小于1m;

线槽拐角处的两端必须设支、吊架,其距离拐角以300mm为宜,不应大于600mm;

线槽的接合部件、拐角、三通、变径等配件,应采用第系列的成品。结合处应坚实,严密。不准采用烧焊联接;

线槽沿竖井敷设时,不可贴墙固定,应安装在不低于50mm的托架上。两种规格以上的线槽并行敷设时,规格较小的线槽宜安装在内侧;

从线槽引出线管时,应使用开孔器开孔。必须一管一孔,孔径与管径一致,管口用锁母锁紧。不允许多管共用一长形孔;

线槽应有良好的接地。每段线槽之间以不小于4mm?的导线可靠连接。

在多震动的场所、温度变更不定的场所、高压配变电场所等,敷设管路时应使用?6mm以上的膨胀螺栓固定,并加弹簧垫圈锁紧。悬吊的管路应使用角钢支、吊架。禁止使用塑料涨塞、自攻螺钉作为紧固件。

接线箱及接线盒的安装:

接线箱、盒应先行固定。悬挂的箱、盒应以角钢加以固定,安装牢固;

线管进入箱、盒,应一管对应一孔,孔径与管径一致,用锁母锁紧,不可孔大管小;

多管进入箱、盒时,应排列整齐,间距均匀,应使用开孔器开孔,不允许共用长条通孔,不允许烧焊开孔;

设计要求做防火处理的箱、盒,安装前应先刷防火涂料,安装后再局部补刷。明配管及有可能暴露的管路必须刷2遍防火涂料。

阻燃塑料线管的敷设:

如要求采用塑料线管及其配件时,必须采用阻燃塑料制品。其外壁应有阻燃标记和生产厂标。阻燃塑料线管不可敷设在高温和易受机械员伤的场所;

阻燃塑料线管的管口应平整光滑,管与管、管与盒(箱)之间应采用插接件连接,连接处应涂以专用胶合剂。接口应牢固密封,并应符合以上要求:

A。管与管之间采用套管连接时,套和长度宜为管子外径的1.5~3.0倍,管子的对接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央;

B。管子与配件连接时,接入深度宜为管子外径的1.1~1.8倍。

明配阻燃塑料管在穿过楼板等易受损伤的场合时,应采用钢套保护。保护套管应高出楼板不小于50mm;

直埋于地下或楼板、墙内的阻燃塑料线管,在其外露、易受损伤的部位应采取保护措施;

阻燃塑料线管如要预埋于混凝土内,震捣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止其受到损伤的措放;

阻燃塑料线管及其配件,在安装、弯制时,环境温度不得高于原材料允许的限度,温度的下限不得低于-15℃;

阻燃塑料线管在砖墙上剔槽敷设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沙浆抹面保护,保护层的厚度应不小于15㎜;

明配阻燃塑料线管应排列整齐,间距均匀。管卡与终端、拐弯中电气器具或盒(箱)边缘的距离为150~500㎜。管卡间最大距离应符合下列表的规定:

阻燃塑料线管管卡间最大距离

?敷设方式??线管内径(㎜)

支、吊架或沿墙敷设(m)?20及以下?25~40?50及以上

?1.0?1.5?2.0

敷设半硬阻燃塑料线管时应减少弯曲,当长度超过15m,或直角拐弯三个,及三个以上时,应增设接线盒。

布线

在管内或线槽内的穿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在穿线前,应将管内或线槽内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

自动报警系统的导线,应采用阻燃铜芯绝缘导线或阻燃铜芯绝缘电缆,其电压等级不应低于500V。

导线敷设应便于检修,更换。盘、箱、柜内的配线应整齐美观、标志清晰。

管内敷设绝缘导线截面积≥1.0㎜?;线槽内敷设绝缘导线截面积≥0.75㎜?;多芯导线截面积≥0.5㎜?。

导线进入端子箱、机箱、设备箱前,宜制作接线图表,并注明每根导线的编号、走向及功能、用途。

通常,探测器的信号线‘+’为红色,‘-’为蓝色,其余导线按不同用途应各有区分,线尾应有标识编号。穿线时宜预留适当数量的备用线。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导线不得穿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道内。

在同一建筑物内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选择应一致。导线在管内或沟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应焊接或用接线端子连接。

管内导线的总截面积(包括保护层)不得超过管子截面积的40﹪。

?10、线槽内导线的截面积(包括保护层)不得超过线槽截面积的60﹪。

?11、系统的导线敷设完毕后,应对每根导线用500V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任一线间,以及共同对地的电阻值不应小于200MΩ。实测的绝缘电阻值应作记录。

?12、各种引入机柜、箱、盘的导线、缆线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1)配线整齐、结扎成束、避免绞结、交叉,并卡牢固定;

?(2)电缆芯线及导线端头应作标记、编号,标记编号应与图纸一致,字迹清楚易识,不易褪色;

?(3)所有端子板上的每个端子,接线不得超过两根;

?(4)所有导线在其接线位置应留有适度的余量;

?(5)电线、电缆引入线管时,线管的进、出口处均应加护口保护;

?(6)活动地板下敷设的电线、电缆,应采用金属线槽或金属软管保护,不得散乱自由敷放;

?(7)所有敷设的电线、电缆,其两端均宜表明编号、用途与功能;

?(8)导线与部位、端子的连接,宜采用接线叉,接线钩,接线圈等连接件。并应以专用的压线钳压接。不可用尖嘴钳、平口钳等替代,以保证压接紧密可靠;

?(9)导线如需直接压接到部位,端子的接线孔内,则必须‘涮锡’。涮锡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助焊剂,应使用松香等助焊;

?(10)焊接所用的电烙铁应温度适宜,烙铁头应清洁、吃锡。不允许烫伤导线的绝缘层。

?13、主机柜、联动柜、综合控制台等消防专用设备,其交流供电的电源,应就近由专用消防电源箱直接引入。不允许使用插头、插座连接。

第四节?探测器安装

1.探测器的安装应首先安装底座,应在室内装修基本完成,较为清洁的条件下进行。

2.普通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在宽度小于3m的过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之间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

3.探测器安装在室内顶棚上时:

当顶棚上梁间距离小于1m时,可视为平顶棚;

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时,可以不考虑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在200~600㎜时,应按照规定的图表确定探测器的安装位置;

当被梁所隔断区域面积,超出一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时,则应将被隔断的区域视为一个需要增加的探测区域,并按有关规定计算需要增加的探测器的数量。

4.安装在顶棚上的探测器,与下列设施边缘宜保持距离:

与照明灯具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2m;

距风扇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

距不突出的扬声器净距离不应小于0.1m

与喷洒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3m;

与多孔送风口的净距离不小于0.5m,与空调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m.与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的距离,一般在1﹏2m之间的适当位置。

5.感烟探测器之间的安装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距墙壁尽头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之间距离的一半。

6.感温探测器距高温灯具(如碘钨灯、100W以上的白炽灯等)不小于0.5m

7.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

在活动顶板上安装探测器底座时,活动顶板的背面须装有金属固定盒(接线盒)。

吊顶内安装探测器,应将固定盒安装在活动顶板上,在将底座安装在固定盒上。配线管进入固定盒时要封闭严密,避免尘土、虫、鼠危害。

探测器的接线头宜用剥线钳的适当刃口剥削,不得用刀割、火烧、牙咬,且不得伤及线芯。

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牢靠,其导线连接处必须清洁,并应可靠地压接。如需涮锡时,不得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

探测器底座的端子均有明显标志。在总线制系统中,信号线的‘+’‘-’接法以一致为妥。

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完毕后的探测器底座应做好防护,避免接触尘埃、涂料等污物。

探测器的确认灯,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

安装总线制探测器时,应核对底座上的编码是否正确。失灵报废的探测器不允许随意丢弃,应交由厂家回收。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和可燃气体探测器等有特殊安装要求的探测器,应符合国家现行业标准的规定,以及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为0.3~1.0m,距地面高度不宜超过20m;

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至侧墙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受器之间距离不宜超过100m;

煤气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宜距地面300㎜,天然气可燃气探测器应安装在顶板上。或参照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安装。

第五节手动报警按钮的安装

?1.报警区域内每个楼层或每个防火分区内,应至少设置一只手动报警按钮;一个防火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2.手动报警按钮安装,应距墙边、柱体边缘、门框边的净距离不小于200㎜。

3.手动报警按钮应安装在墙上距地(楼)面高度1.3~1.5m处,同一层手动报警按钮高度应一致。

4.手动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不得松动、倾斜。

5.手动报警按钮的外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0㎝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第六节?声光报警器、警铃的安装

1.声光报警器和警铃是火灾报警系统的灯光、音响报警设备,一般应安装在门口、走廊和楼梯间等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其灯光、音响应能在楼层或防火分区内任何一处都能看见或听到。

2.声光报警器应安装在距地面2.2m处。有吊顶时应安装在吊顶下0.2m处。

第七节?端子箱、模块箱的安装

1.自动报警系统在建筑物内每一楼层或每一分区,应设置专用接线箱。本系统联动控制的模块,通常安置在模块箱内,并应有醒目标志。例如宜用红色涂料喷漆“消防专用”字样,以利警示和识别。

2.端子箱、模块箱的安装位置应按施工图纸确定,安装在便于检查、维修的地方。

3.端子箱、模块箱应采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在墙上。暗装时,箱体四周应无空隙,其面板应紧贴墙面。垂直偏差不应大于3㎜,箱底边距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8m。

4.进出端子箱、模块箱的管路应排列整齐,管路应用管卡固定,不应使端子箱、模块箱受力过大,箱体的入线孔处应妥善密封,防止灰尘、虫、鼠进入箱内。

5.端子箱、模块箱的入线孔应光滑,无毛刺,导线的入孔处应设置绝缘胶圈保护。

6.端子箱、模块箱内的端子板应牢固,每个端子不超过两根导线,并且不受应力。

7.端子箱、模块箱设置在弱电竖井、吊顶内时,必须留有检查口。

8.端子箱、模块箱内的导线,其功能、数量,应与被控设备的功能数量一一对应,并宜留有备份。信号‘+’、‘-’线,电源‘+’、‘-’线与其它导线应有明显的标志、能明确地识别。且宜用↑↓箭头符号表明其走向。

9.模块箱内的各种模块,各自应有其关于部位、类别、功能、编号等标志,且应与图纸或设计说明一一对应,如原图无具体标明应事前进行编制。

10.需要受联动控制的系统设备,如风机、泵类、电梯、防火卷帘门、非消防用电的强切等,应协调相关专业、工种配合。验证其独立功能的有效性。如:启动、停止,升、降,通、断等等,是否正常,返回信号的触点是否良好,有否对地漏电,有否对地漏电,有否存在短路,并做记录。无异常时,方可接入相应的模块。

总线制系统中,模块如果具有编码功能,应正确进行编码。

第八节?控制器及联动设备的安装连接

1.控制器应安装在消防控制中心或指定的值班室内便于操作和观察的位置。壁挂式控制器安装前应按照图纸或现场环境,确定具体位置钻孔安装。如果安装在支架上,应事先预制支架并进行防腐涂漆。直接落地放置时,应查看机柜四角是否完全着地,必要时用楔子楔紧。

2.控制器的周围应留有适当的空间,以利操作和维修,不可有妨碍操作的障碍物。

3.控制器应垂直安装牢固,不得倾斜。如必须安装在轻质墙体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应使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不允许使用塑料涨塞。

在墙壁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5m;

落地安装时,其底部宜设置适当的基座,高出地坪0.1﹏0.2m;

其侧面靠近门框的距离不应小于0.5m;

集中控制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5m;

区域控制器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集中控制器双列布置时正面操作间距不应小于2m;

控制器的后盖与墙壁的距离不应小于1m;

控制器如必须一侧靠墙安装,另一侧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m;

控制器重量小于30Kg时,采用膨胀螺栓≥?6;

控制器重量大于30Kg时,采用膨胀螺栓≥?8;

4.控制器主电源的入端,应做醒目的标识,并应接入消防专用电源箱,不得接入通常电网。不可使用插头、插座连接。专用电源箱应有明显醒目的红色“消防专用”字样,以利识别、警示。

5.全部线管汇集至中控室后,应先引入总接线箱。总接线箱应有明显醒目的红色“消防专用”字样。

6.各部位、各回路、各模块、各模块箱的导线,其性能、状态,均应确认无疑。必要时可要抽测,无误时方可接入总接线箱。

7.进入接线箱的导线,应分机柜(例如:主机柜,1区机柜,2区机柜等)、分类别(如:报警、风机、泵类等)分楼段、分楼层,按照事前编制的接线图表,压接于预定的端子排上,并宜加注↓↑走向的符号。再由相应的端子排引出,经由金属软管、线槽,引入相应的机柜。

8.引入控制器机柜的导线符合如下要求:

确认所有导线正确无误;

配线整齐,结扎成束,不可铰结、交叉,装卡牢固;

导线的尾端应标明编号,且与事前编制的接线图表一致;

每个接线端子不可压接两根以上的导线。如超出时,应分散联通至其余闲置的端子上。

9.按厂家编程手册向各机柜输入正确的运行程序,并仔细进行核对。

10.控制器在特殊条件下工作时(如强磁场、强电场),应有效加强屏蔽保护措施。

?系统的接地

?具备专用接地专置时,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作为接地线,其截面积应小于4mm2,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当采用联合接地装置时,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质编织线连至接地母线。其截面积不小于4mm2,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控制中心备有联合接地母线时,所有控制设备均应妥善接至该母线上,宜采用总截面不小于4mm2的铜质编织线作为接地导线。

?由控制室引至接地母线的联线,如需通过墙壁时,应穿入金属保护管。

?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的联线必须分开,任何接地导体不得以镀锌铁或金属软管代替。

第三章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调试

1.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应在建筑内部装修完成,其它水电工程完工。无漏水、漏电的条件下,系统施工结束并经监理认定后进行。

2.调试负责人必须由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所有参加调试人员应明确职责,并按照分工有序进行。

3.调试前应备有系统图、布线图、原理图、设备使用说明书,系统编程手册等有关技术资料。

4.准备好调试记录簿、必要的联络通讯器材、信号(烟、温)发生器或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认可的借用品等。以及各种型号、规格、数量足够的备品备件。

5.按“规范”的要求检查系统的施工状况。对于施工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应会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要有文字记录。

6.系统线路、设备、部件,确认无差错、无遗漏、无短缺。对于错线、错号、开路、短路、错焊、虚焊以及错误“程序”等,必须进行纠正。

第二节?单机、部件的调试

1.分别对区域报警控制器、集中报警控制器、备用电源等,进行初步通电试验,观察控制器的仪表、指示灯是否正常,有否异常响动。打开后盖板,查看有否冒烟情况,有否焦糊异味,有否异常温升等。确认正常无误后,可进行下一步。

2.控制器通电无误后,应对下列功能进行检查:

(1)控制器自检功能:按下自检按钮,控制器应能顺利通过自检,然后转为巡检状态;

(2)故障报警功能:人为地摘除一只或多只探测器,控制器应能发出持续的故障声光信号。故障灯闪烁,时钟停止,显示首次故障发生的“地址”和时间;

(3)警情优先功能:在控制器发生故障报警的状态下,人为地形成一处或多处警情信号,控制器应能从故障报警的状态自动转换为火灾报警状态,警情灯闪烁,时钟停止,显示首次警情的发生的“地址”和时间;

(4)消音、复位功能:按下消音按钮,报警声响停止。按下复位按钮,控制器恢复常态;

(5)报警记忆功能:无论故障或警情状态,控制器均能记忆并显示首次发生故障或警情的‘地址’和时间。即使故障或警情解除,控制器仍应显示曾经发生故障或警情的“地址”和时间。直接按下复位按钮,控制器才恢复常态;

(6)主、备电源的自动互投功能:当消防专用电源意外断电时,控制器应能自动切换到机内蓄电池组继续工作。当消防专用电源恢复供电时,控制器应能由机内蓄电池组自动切换到消防专用电源继续工作。如其中某一项失灵,应及时通知厂家维修或更换;

(7)电源欠压、过压报警功能:正常状态下,控制器的电源以恒定电压维持系统正常工作,并对备用蓄电池组充电。如恒定电压因故超高、蓄电池组电压超高,控制器将发生“过压”报警。如恒定电压低落,或蓄电池组电压因故跌落,控制器将发生“欠压”报警。如果此项功能失常,应立即通知厂家维修或更换;

(8)打印机:按下打印机的自检按钮,打印机应能清晰顺利地打印出预置的全部字符。当警情或故障的“地址”和时间,否则不正常。应予调整、维修或更换。

3.系统主、备电源的标称容量应符合设备说明书注明的数值。

4.控制器监控整个系统时,即使发生最大限量的报警情况,其主电源仍能够正常工作,不得发生主电系统过热、跳闸、停顿、死机等异常现象。切换至备电运行40min后,其输出电压不得低于22V。如连续3次充电后,仍不能保证,应由厂家维修或更换。

5.分别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各项控制功能和联动功能应该性能一致。

6.调试过程中,系统的各项运行功能、故障现象、故障部位、解决途径、调试日期、时间等,均需在《调试记录》上详细记载,并由调试主持人、主要参与者共同签字。《调试记录》还应附有控制器当日的打印记录。

7.自动报警系统在连续正常运行120h无故障后,应按本公司规定填写调试报告,调试报告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及主要参与者的签字。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